聆听民声完善政策
成就狮城国富民强

每一代领导都必须尽他的责任,做他所应该做的工作。
有些是简单的、直接的,有些是比较棘手的、敏感的。你必须做好你的责任。你不能够说我为新加坡永久解决了一切困难的问题,以后大家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再去操心了。生活不是这样的,治国也不是这样的。
/ 杨浚鑫

2013年8月18日,李显龙总理将国庆群众大会,搬到了宏茂桥的工艺教育中区学院。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释放变革的信号。

他在演说中,勾勒出国家建设的前进方向,并强调平衡个人和集体责任。

早在2004年接任总理时,李显龙就承诺建设更包容的国家,并推出多项政策如社区关怀计划、就业奖励计划,确保各阶层分享经济成果。

2011年后,他大规模改革医疗保健制度,推出终身健保和终身护保,消除国人对医疗费用担忧。他也关注年长国人需求,相继推出建国一代、立国一代和共同前进配套。

这反映政府既追求经济增长,也正视竞争的残酷面,在社会政策上大胆创新,努力确保没有人落在后头。李总理主政20年,我国受雇居民基尼系数(纳入政府转移和税务后)从2004年的0.419,缩小至2023年的0.371,显见政府援助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李总理专访问答

  • 身份认同与对外开放
    新加坡社会如今比20年前更多元,你怎么看新加坡的国民意识和认同感?
    我们的社会的确比以前多元,但我回看这20年走过的路,我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应该是加强了。冠病疫情其实是一个大劫。我们经历过这些考验,并且能够安全地渡过难关,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或撕裂。这给了我们信心,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人民、一个新加坡。但这不意味着国民凝聚力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这是永远必须努力的工作。

    我们脱离不开我们的环境。大环境时不时会把我们不同的族群拉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面对凝聚力的挑战。可能是我们区域内的事情,可能是东北亚或者台海的局势,可能是中东的局势,我们国民都有强烈的反应,但不是每一个国民都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本区域东南亚的局势都可能影响我们国内各个不同种族的看法、反应、情感的牵连。所以说我们必须努力,必须谨慎。过去20年有这些挑战,以后绝对会有类似的挑战。我们必须先有准备。
    国民意识加强了,我们应该更有信心对外开放,但现实上好像不是这样,时不时会有排外情绪。
    原则上,国民凝聚力强,应该更能够对外开放,应该更能够接受外来的移民或者人才,或者外劳。但事实不是如此。这可能是因为很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不够、地铁拥挤,或者周末很多外劳到某个地方导致水泄不通,新加坡人挤不进去,或感觉这里好像不是新加坡了。

    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提升我们的地铁服务,这些我们都可以做。比较难做的是族群之间因为习惯不同,因为文化不同,因为背景不同,因为我是本地人,你是外地人,即使是完全同样的文化、语言、种族,你看某些地方就会知道,本地人跟外地人是有显著差别的。

    所以这个矛盾就没那么容易化解,我们必须努力使双方了解。你是在新加坡做客的,我们欢迎你,但希望你了解我们新加坡的社会风气、我们的文化习俗、我们在这里一贯的作风。希望你能够渐渐入乡随俗,融入我们的社会。而对新加坡人来说,我们就必须让大家了解,这些外面进来的人才、移民、工人,是我们需要的伙伴、朋友,有些是我们未来的同胞。我们必须能够接纳他们,能够帮助他们融入我们的社会,能容忍彼此之间的不同。如果我们没办法从外地吸引人才或者移民,或者外劳,我们的人口会收缩,我们的社会会停滞不前,我们的经济也不可能朝气蓬勃,这个可以说是很残酷的现实,也可以说是很硬的道理,但这是事实。
    这个平衡非常难拿捏。你觉得第四代领导层应该怎样去平衡?
    平衡的确很难做到,因为没有一个公式告诉你,有这么多人,需要这么多增长和生产力,需要这么多GDP,那我们今年可以引进多少个人?而是要每年斟酌情况,决定可以引进多少个人。如果今年经济真的是如火如荼地发展,我们今年多带进几个不要紧,明年我们走慢一点。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去斟酌、去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 种族
    少数种族在过去20年及更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种族主义仍存在。你认为种族主义有朝一日会彻底消除吗?
    我认为,相较于其他许多国家,种族主义在新加坡较不强烈。我们会努力让情况更好。但要彻底消除种族主义,我想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建国理念是“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实际上我们已经朝这个方向走了很远,通过政府、政策、甚至是思想灌输;通过建设社会的方式;以及在工作、社交场合公平对待每个人,这体现在我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平等机会和公平待遇。但要让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偏见完全消失,而这些群体要继续保持不同、保留不一样的文化、传统与宗教,我认为要完全消除这种差异所产生的独特性,非常困难。

    我们会改进,会更努力把情况导向正确方向,例如我们准备立法防止职场歧视。我认为这能带来改变。但我不相信能让种族主义完全消失。偶尔会有一些事或一些人说了过分的话,让每个人都非常生气。偶尔会有格外恶劣的事件,我们必须对此采取行动。你必须作出反应,要么按照法律给予惩戒,要么至少严厉表达不满,领导人必须表明立场。这些是你必须行使判断的事,你必须决定怎样处理最好。因为有时,如果只是一件小事反应过度,比如只因为有人发了个愚蠢的贴文,大家一夜之间变得情绪激动,我认为这不是最有智慧的处理方式。你必须客观和理性看待,如果是错的,就给予谴责,告诫不要再犯,大家向前看。

    在西方有一种叫“社会觉醒”(Wokeness)的运动,要求你对其他人或他们面对的课题,表现出极度的敏感,而当其他人提及你或是与你相关的事,却没有给予你,或你所属的小群体认为的应有尊重,你也会变得极度敏感。这造成非常极端的态度和社会规范。

    尤其是在一些学术机构和大学里,人们谈安全空间,谈使用合适的代词,谈“我可能要说些冒犯你的话,如果你不想听,也许你想现在离开”。这样生活会变得非常沉重,我认为我们不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不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韧性、更有凝聚力、具有强烈团结意识的社会。我们必须比这更坚韧。
  • 社会安全网与储备金
    为保障国人福祉,政府推出不少政策和配套。不过也有人担心,我们是不是会逐渐步入福利社会?
    有这个风险。我们把社会安全网完善化是有必要的。这20年来,我们的经济逐渐成熟,转型步伐也比以前快,所以员工受影响,可能失去原本的职业,需要找新的职业,要改行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外在经济大环境没那么稳定,我们受到冲击、波及。员工如果因为外在环境失业了,我们不能够不去管他。所以,我们需要增强社会安全网。

    建国初期我们也有社会安全网,主要是三个大方面:一是住房,居者有其屋;二是教育,提供几乎免费的普及教育;三是提供国人支付得起的高素质医疗保健服务。当时,这三样东西就已经足够确保新加坡人能够照顾家庭,能够有稳定的收入,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

    现在这个阶段,因为经济比较成熟了,因为环境已经不同了,需求增加了,我们必须去照顾这些工人实际的关切。所以我们就有社区关怀计划、就业奖励计划、渐进式薪金模式,各种各样的计划帮助新加坡人。如果你是相对落在后头的,帮你能够赶上一点。如果你出了什么暂时性的问题,我们会帮助你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再找到一个立足的方式、一个新的起点出发。

    当然,如果政府做得太多,会削弱我们的竞争力,会削弱我们的经济动力。因为样样都照顾到了,那我不需要去争取,政府会照顾我的。这并不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政府只能重新分配人民创造的财富。除非大家尽力去争取,尽其所能去做你所能够做的,不然的话,你完全靠政府,政府靠谁?

    为什么我说有风险呢?因为在这个课题上,只有人要求我们多做一点,很少人劝告我们少做一点。在新加坡,你要是去做一个竞选演讲,说我们福利太多了,减少一些,大家应该更有竞争力。这是硬道理,但是不一定能够被接受。政治压力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多,做得太多,会出问题。

    怎么办呢?政府必须斟酌考虑,决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应该适可而止。当然你要做更多,你就必须能够持续下去。计划是需要花费的,政府的钱哪里来?你愿意交额外的税,以提供这个额外的保障吗?大家都不想谈这个很不愉快的问题,所以问题就来了。
    大家可能说钱从储备金来。
    当然,这是最容易说的。因为储备金是前一代辛辛苦苦储蓄所累积起来,为了下一代能够用。我们是下一代,但我们也是下一代的前辈。我们要替子孙着想。

    我们可以从储备金提一部分出来用,但我们要确保储备金里有足够的储备应付下一代人,或者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预测的开销。谁能够预测得到冠病疫情会袭击我国?谁会想到我们需要动用这么大笔的储备金来渡过这个难关,来帮助雇主付工人的薪水,来帮助公司避免裁员,帮助我们去订购各种各样的疫苗。如果你没有资源,你可以有想法,但你没有办法。我们有资源,我们有办法去做,我们可以安稳过关。这是最后一个难关吗?谁敢说?所以我们有责任守护储备金。

    如果你的态度是,储备金很多,不会用光的,拿一点没问题。今天拿一点,明天再拿一点,后天拿多一点,不到几天,你就会花光了。
    目前还够用?
    目前我们的政策是储备金的收入,一半用于这一代人,一半保留起来,累积起来,让下一代人用。如果我们维持这个政策,储备金应该是够用的。当然,如果世界明年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或者出现战争,或者紧张局势,我们投资的价值可能会突然间降低20%到30%。那还够用吗?但是够不够都是没办法的。这个风险我们必须接受。但如果说,既然我们有这么多储备金,提出20%来,现在花一花吧。这是很不理智的。
  • 网安与诈骗案
    一个可能影响社会凝聚力的是网络世界,有非常多的声音和分歧。假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人工智能、深伪(deepfake)。你认为应该怎样应对这个趋势?
    要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非常困难。大家都以为我不一定很聪明,但是我有信心可以看得出这个是真的或是假的。但是你去尝试一下,做一个测验,你会发觉你其实分辨不出哪一个是真人,哪一个是假人,也分辨不出哪一段是真的消息,哪一段是假新闻。这个是很头痛的事情,因为第一,你分辨不出,第二,你不一定清楚自己分辨不出。所以你蛮有信心得到一则新闻,“哇!这个真的是……看得眼睛睁大了,触目惊心”,马上传给所有的朋友,但是后来发现是假的。但那已经传出去了,朋友也可能传出去了。

    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教导孩子如何问问题,看到一则新闻, 你应该问“这个可信吗?是谁送来的?”如果没说是谁送来,你可以揣测是谁有动机送这个东西给我?为什么他要送这个东西给我?他想我相信什么,他想我会有什么反应?我应该接受吗?或者我应该去再核查一下,确定这个是真的是假的。

    有些信息来源是绝对可靠的,所以去找一些可靠的来源去核查一下。《联合早报》或者8频道,去查一查这个是真的吗?如果你看到某一则新闻说“李显龙先生推销比特币”,最好查一查,因为除非我出了问题,不然的话,这个有人在网络作祟了。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有策略去对付它。这些恶作剧的人会找到其他手段对付我们。我们必须不断应变,不断地处理这个问题。
    一些年长居民也碰到了网络诈骗。
    政府很担心这个问题,你看网上受骗的次数越来越多,并且数额很大。去年和前年,新加坡人每年损失约6亿6000万元,就是每天损失将近200万元。这些是人家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有一些是老本,老人家准备要过最后二三十年晚年生活,突然一夜之间被骗掉了。

    我们已经尽我们的能力,做我们可以做的,但是还是很心痛,一直在想还有什么办法去帮助这些人,也可能是我们,不被欺骗。 因为被欺骗不等于说你很笨。很聪明的人都会被欺骗。早报就刊登了(退休早报记者)潘星华的报道,她有胆量站出来说我被欺骗,并且是几百万,屋子都失掉了。可是有很多人不敢出来说。有时候当你被欺骗了,银行的职员要帮助你临崖勒马,帮助你不要损失一生储蓄还被骂。骂说“为什么阻止我,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事情,你以为我有老人痴呆了吗?我还没有老人痴呆”。你可能还没有老人痴呆,可是你已经陷入骗局,而不觉察。

    中国也发生很大规模的骗案,我们邻国我相信也发生,根据报道的数据,损失几千万、几十万。我肯定有很多人没去报警吧。可是在新加坡,大家报警,所以至少有希望处理这个问题。
  • 377A与头巾课题
    你在任内解决了相当多棘手的问题,比如377A,还有马来女护士可以戴头巾。你的考量是什么呢?
    主要是时机成熟了。这些都不是新的课题。在我上任之前,老早就存在了。但是这些课题很敏感,并且社会里的态度相当强烈,矛盾相当不容易解决。所以我们要斟酌,我们采取行动会激化或放缓这个矛盾、冲突或纠结。我们观察很久之后,在这个观察时间里,我们继续跟各方低调讨论这个问题,让大家了解这个是敏感的问题。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当一个很硬的要求,不一定有济于事,可能使事情更难解决。幸好在新加坡,大家都能够自我克制,可以比较理性地去处理这个事情。

    到前两三年,我们看社会比较成熟了,这个课题我们讨论了,跟基层、跟不同的群体的领导商量了,觉得我们可以谨慎地行动,不会产生误会,也不会使反对这个政策的一方产生很强烈的反应,我们就行动了。2021年讨论头巾问题,然后2022年是同性恋的问题。如果我不这么做,把问题推给下一任总理,我看再过五年、10年,问题不一定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到时,态度可能尖锐化,人家说等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什么行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人们可能不去克制自己,问题尖锐化,那很难解决。时间到了,这个是我的责任,我会去做。

    这两个问题方方面面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解决了它的一个层面,不等于彻底解决了整个关于头巾或者关于同性恋的各种课题。这个课题以后有一天又会浮现出来,又须要被讨论。到时,那可能是下一任或下下一任总理的责任了。

    每一代领导都必须尽他的责任,做他所应该做的工作。有些是简单的、直接的,有些是比较棘手的、敏感的。你必须做好你的责任。你不能够说我为新加坡永久解决了一切困难的问题,以后大家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再去操心了。生活不是这样的,治国也不是这样的。

2013年3月21日,李显龙总理(左)在新加坡工艺教育局局长兼总裁傅玉发(右)陪同下,参观工艺教育中区学院。(档案照片)

2014年8月1日,李显龙总理(右一)到人民协会总部把建国一代福利包率先分发给100名建国一代年长者,其中包括百岁人瑞杜丽莎·斯图尔特(左二),她的女儿奥利维娅·斯图尔特(左一)也属建国一代。杜丽莎是斯坦利·斯图尔特(Stanley Stewart)的遗孀,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独立时,斯坦利担任公务员首长。(档案照片)

2021年1月,冠病疫苗的社区接种工作启动。也是宏茂桥集选区议员的李显龙总理(前排中)到宏茂桥综合诊疗所视察情况,并和完成接种后接受观察的居民自拍留念。(档案照片)

2012年7月,李显龙总理(上图右)在德义民众俱乐部为宏茂桥及盛港西的200多名新公民主持宣誓仪式。那是他自2004年当总理八年来,首次以总理身份主持新公民宣誓仪式。(档案照片)

2016年1月31日早上,李显龙总理在德义区分派红包给年长居民后,在台上与一班来自城景小学、工艺教育学院中区学生及德义民众俱乐部华族文化组的成员,一起高喊三声口号“一个更光明的新加坡!”,并开心地玩自拍。(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在2013年国庆群众大会上,强调政府将确保组屋价格始终维持在国人可负担的范围内。(档案照片)

2020年1月,李显龙总理(中)在宏茂桥德义区教育助学金颁奖礼上,与得奖学生及他们的家人见面交谈。(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2024年2月在国会辩论公共财政动议,以他过去40年参与国家储备金积累与保护的丰富经验,阐述政府为何设立民选总统这个双钥匙制度来保护储备金。

启迪、从政到主政
续写我国政治历史

你要避免发生车祸,最好选一个可靠、能干的驾驶员。如果你找一个第二流的驾驶员,有一个第三流的助手,我看这个是很危险的策略。
/ 韩咏梅

新加坡第三任总理李显龙,一出生就注定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有着剪不断的纽带。

1952年初李显龙出生,当时邮政工友因为薪金补贴不合理与殖民地政府谈判,年轻律师李光耀刚接下这个工会的法律顾问工作。他到竹脚医院去探望刚分娩的夫人和迎接初生的长子时,他的专注力在怎么为邮政工友们争取,而不是自己的婴儿。

李显龙两岁的时候,人民行动党成立。从他懂事开始,在欧思礼的住家经常见到叔叔伯伯们上门开会。他七岁时新加坡自治,父亲李光耀在1959年那一年成为自治邦总理,而跟随父亲到选区去,是他周末的课外活动之一。

72岁的李显龙总理,是新加坡政治历史的见证人、参与者,更是续写者。

从2004到2024,李显龙主政的这20年,新加坡政治景观随着每一届大选而改变。

李显龙一再强调,新加坡必须坚持好的政治。好政治需要能力、品德与诚信兼备的政治领导。当人民都对所有政治人物有高标准的要求时,不论谁执政,这个国家才能保有良好的政治。

李总理专访问答

  • 良善政治或者好政治的重要性
    你时常提到良善政治或者好政治的重要性。但是其他政党对于好政治或者良善政治的定义可能不同,要怎么去确保你所说的这个良善政治的实践?
    没有百分之百的担保,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我们整个系统就是依靠好政治树立的。有了好政治,选出好政府,好政府可以实行好政策,可以惠及人民。选民可以再一次投票,把他们的委托交给能够为他们服务的好政府,那这个良性循环可以继续下去。这个是好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起点是好政府,而关键是选民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把票投给最能够为他们服务的政府。

    如果选民说:你是好政府,可是我希望有多一些反对党议员能够制约你,能够质问你,能够去困扰你,使你可能工作努力点。你以为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效应?其实这样会削弱政府为你们服务的能力。

    第一,政府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政治问题;
    第二,政府的团队在国会里小了,人才选用的可能性也减少了。

    我失去了一两个部长,你可以轻易说没问题吧,我还有很多议员,另外一个议员就可以当部长,反正公务员他们素质很好的,部长你只要马马虎虎,一切都没问题。

    有这么简单吗?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么其他国家的表现为什么跟我们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我们希望甲团队当政照顾我,但希望乙团队去制衡甲团队。有一天无意中变天,就是因为大家都以为别人都投甲团队了,我投乙团队没问题。第二天选票打开,成绩揭晓,突然间你投的,你得到了。这个是一个可能。

    另一个可能性,甲团队慢慢被削弱,慢慢没办法提供大家所应有的政府素质。直到一天甲团队真的办不到了,到时乙团队能够取代它吗?不一定。

    看看现在反对党的阵容,你有信心能够组成半个内阁吗?不用指名道姓,大家心里有数,大家都知道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也知道绝对不可能,所以当报纸无意中刊登一个评论员猜测他们下一次大选有意争取多数席位,他们很强烈地否认。

    为什么这么谦虚?要做,讲出来:我要做,我要当领导,我有我的抱负,我知道我要怎么做,你选我,我做给你看。现在偷偷摸摸地说:我不要做,我不要做,可是你多给我几张选票,多给我几个议席,我能为你做得更好。如果这样的风气继续扩大,长期或者不是那么长的时间内,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政治系统、我们的政府、甚至我们的政策,那新加坡就走另外一条路了。

    这个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新加坡人往往不了解这一点。
    不过选民会说,开车有个副手来帮忙监督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真的人才济济,有甲团队、乙团队,一个是曼联,一个是利物浦,那这可能是可行的办法。但我们要组成一个团队已经很困难了。要组成两个团队,同时以为不会削弱第一个团队?

    你要避免发生车祸,最好选一个可靠、能干的驾驶员。如果你找一个第二流的驾驶员,有一个第三流的助手,我看这个是很危险的策略。何况这不是助手,是希望驾驶员失败的竞争者。
  • 反对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你认为目前的反对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看他们在尽力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希望新加坡人以为他们这么做会使我们政府更透明,政策能更好。最好是比较不受欢迎的政策可以冲淡一点,或者削弱一点。

    我看这方面他们尽力而为,至于真的能够提升政策的水平与否,我有我的看法。非常没有争议性的政策,我们可以很平淡、很客观地讨论。比如,网上欺骗的问题,或者道路安全的问题,大家都同意要改善网络安全或者道路安全。但是如果谈到经济问题,或者教育问题,或者卫生问题,你很难避开政治色彩。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国会的辩论有时有很多看点,因为双方都振振有词,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我反驳了你,你还是继续说下去。因为没有裁判,观众觉得很精彩,但是谁是谁非,不一定辩得清楚。我们以政府的身份尽量把东西说清楚,但是复杂的问题不一定可以很简单、很容易地让人了解,更不是三五十秒内看了视频就马上能够完全懂的。

    这些辩论在其他国家看来很正常,甚至相当低温。因为他们的国会或者立法会,不但有很激烈的辩论,有时甚至有肢体接触,我们幸好没有。我们希望大家了解,国会是讨论严肃事情的地方,我们也尽量要在国会里把事情说清楚,向人民交代。因为民主制度下,你不能不向人民交代,但人民也要知道戏剧性的因素,在政治场里从来不会不存在。
  • 好政治、好政府、好政策
    你说的这个好政治、好政府、好政策,是不是只有白衣人才做得到?
    不是只有白衣人才可以做到。反对党也有他的定义,他的定义是有更多反对党,那是更好的政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取代行动党。

    理论上我们可能进入一个执政党和反对党水平不相上下的局面,选民可能说:好,执政党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了,他们可能已经疲倦了,换一个新政党,让他们试一试。看他们人才也不错,口才也不错,他们的竞选宣言也五彩缤纷的,让我们试试看。

    但是今天不是这个情况。今天,我们行动党所提供的团队,我们所执行的政府任务,我不相信反对党能够做到,绝对没办法做得到!
    你觉得会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一个非人民行动党政府执政吗?
    我希望不会。我们人民行动党会与时俱进,不同世代用不同方式,竭尽所能,赢取人民的委托继续执政。如果真的换政府,就表示我们失败了,而那是可能的。
    你提到人民的委托,而决定就在投票日的票箱里。你担心最迟在明年11月举行的下届大选中,行动党的支持会下跌吗?
    这无法预测。2015年,成绩出乎我们意料的好;2020年,选举结果不如我们预期。我们尽全力争取选民投票时在对的标志上画X,我们努力说服人们这么做。但是,选民的票还是可能投给别人。

    如果人民行动党让人民失望,而反对党变得更强大,最好是可以提供替代选择,那这种情况可能发生。那么,我会为行动党感到难过,但是为了新加坡好,选择反对党,把票投给一个能更好地照顾新加坡的团队,希望他们能成功带领国家前进。

    然而,这种情况也可能因为政治系统失灵而发生。正如我之前说的那样,政府的能力被削弱,失去了支持,可是没有人可以取而代之做得更好,那这个国家就会陷入麻烦,而这很可能发生。

李显龙总理(左)2004年8月12日在时任总统纳丹(中)的监誓下宣誓就职。右为当时引领宣誓的杨邦孝大法官。(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2004年8月12日宣誓就职。(档案照片)

2015年的全国大选,行动党在所有选区挂起竞选海报,除了有该区候选人,还有李总理的海报。海报里的李总理笑容灿烂,一旁是行动党的大选竞选口号:“你我同心,为国为民”。(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在2020年大选结果出炉当晚的记者会宣布,设国会反对党领袖一职,提议由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出任。这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更说明作为民选领袖对我国政治持开放的心态。图为2020年7月27日,李显龙总理在总统府举行的总理和内阁部长宣誓就职仪式上与毕丹星交谈。(档案照片)

2020年7月10日,全国选民在冠病疫情期间履行公民义务,前往投票站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选举局采取额外的防疫措施,让选民戴上一次性手套投票。(海峡时报)

新加坡第九任总统就职典礼于2023年9月14日晚上在总统府举行,尚达曼总统(前排中)在宣誓仪式结束后,与李显龙总理(前排左三)、国会议长谢健平(前排右一)、大法官梅达顺(前排左一)及多名内阁部长合照。在场的部长包括副总理兼经济事务统筹部长王瑞杰(前排左二)、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前排右三)、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前排右二)、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第二排左起)、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教育部长陈振声、卫生部长王乙康、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第三排左起)、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以及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海峡时报)

2023年9月1日总统选举投票日,六年一次的我国总统选举,隔了12年再次举行,许多年轻选民是第一次投票选总统。图为裕廊东32街第307座组屋底层投票站的情况。(档案照片)

1965年5月21日,李光耀总理访问东南亚国家飞返新加坡时在机场受到上千支持者欢迎,在贵宾室外广场向群众发表演说。当时13岁的李显龙(前排)手持相机,拍下父亲在贵宾室外广场向群众发表演说的画面。(档案照片)

2023年11月5日,李显龙总理在人民行动党大会暨常年服务颁奖典礼上以党秘书长的身份致辞。李总理在大会上提到自己有幸在成年后一生为国服务时,一度哽咽,说不出话来。(档案照片)

经济大船乘风破浪
活用战略揽才招商

政府会帮助你(企业)的员工提升,会帮助你开辟新的市场,会帮助你走向明天的新机会。这个其他国家不一定会有。
可是新加坡,政府会帮助你,工会也会帮助你。
/ 吴新慧

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新加坡吸引外资、吸引跨国企业来这里设区域总站的一大关键。

然而,经济蓬勃靠的不仅是一个“稳”字,而是新加坡动起来:动脑筋、懂战略、用资源、调政策,进而能招商引资,也发展本地企业和人才。一成不变,经济就会是一潭死水,外资不来,本地企业也没条件走出去。

李显龙在2004年接任总理时,新加坡刚走出沙斯疫情,经济强劲反弹增长了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4万6664元。到2023年,人均GDP已是当年的2.4倍,达到11万3779元,这间中还经历了2020年至2022年的沉重冠病疫情冲击,经济在2022年才从谷底反弹。

尽管经济大船不时碰上惊涛骇浪,新加坡在李显龙总理主政的20年里更有意识地利用前朝打造的新加坡品牌优势,不断开拓经济门路,小红点也不断对外辐射加强经贸的战略连接,把世界引进来,也让新加坡多面向世界。我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人才枢纽和贸易节点的国际地位因而更加稳固。

李总理专访问答

  • 新加坡经济
    当前外部环境非常复杂,新加坡经济如何继续创造价值和特色?
    当我们开始工业化时,优势是成本低、 薪水低,员工充足。同时,政府创造一个比较亲商的环境。这个政策我们逐年必须提升改变,因为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达到全民就业,薪水就慢慢提高。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优势就在我们的劳资政三方的合作,是很稳定的劳资关系。所以在新加坡我们是搞双赢的合作,可以避免工潮,避免破坏我们的经济增长。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很大优势。

    后来,我们继续提升科技水平、基础设施。无论是航空、海运、电信或金融业,新加坡是一个国际枢纽。你到新加坡,你可以连接到世界任何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可是现在环境更艰巨,挑战更多,我们要怎么做?我看私人企业有它的角色,因为他们必须提升、转型,寻找新的商机、新的市场,必须不断这么做。但是政府会帮助(企业)员工提升,开辟新的市场。

    与其固步自封,保留我们原有但已经是失去竞争力的活动,不如我们向前进,帮助大家跟着我们一起走。

    例如有些城市保护德士生意,禁止私召车。我们的态度很不同,是让私召车行业在新加坡开始提供服务,并帮助德士车主能够转进这个新行业,让他们同时可以驾德士,又可以做私召车驾驶员。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不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我们的国民能享受到服务提升。

    现在我们达到全民就业。过去我们还有增加员工的机会,因为我们的人口还在增长。每年学生毕业了,他们进入劳动队伍。可是现在进入劳动队伍的人数跟退出的人数,几乎持平了。 过一段时候可能加入的比退出的还要少,那我们怎么办?我们真的能够接受经济达到高峰以后慢慢走下坡吗?我看这个是绝对不能够接受的。

    我们绝对必须引进外劳,引进外来人才。我们需要他们,我们也可以容纳他们。我们会想办法这么做。(人数)是有控制的,不是没有控制。不然谁会替我们建房子,谁会在医院照顾我们?医护人员,我们自己新加坡人固然有,但是绝对不足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新加坡人必须了解这一点。

    目前的世界、目前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最缺乏的是互信。美国跟中国之间,或者甚至说区域里发生摩擦的时候,经常都是因为国家之间互相猜疑,互相不信任。在这样的环境里,新加坡如果是一个可信任的合作伙伴,那我们就能够脱颖而出。

    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不会朝令夕改。你到新加坡来,我们告诉你,我们会给你这样的服务和条件,我们会严格去遵循。

    政治稳定是很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做这许许多多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政治稳定。我们做的决定是为长远考虑,并且决定之后,我们可以长远履行这个决定。你要在大士建一个新的海港,或在巴耶利峇建一个新的城市,或要做新加坡南部濒水区,这是三四十年、五十年的工作。如果你政治不稳定,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它,或者你想了根本没有办法去实现。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能够这么做。往下走,我们必须能够维持这个政治稳定,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潜能,为新加坡人创造更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 数码经济和绿色经济时代
    年长员工如何在数码经济和绿色经济时代发挥作用?
    新加坡经济最缺乏的是员工。很多雇主都说找不到工人。年长工人在新加坡应该是可以找得到工作的。

    如果你看统计数字,五六十岁的新加坡人,他们的就业率其实不错,且逐年增加,包括妇女的就业率。这就表示我们的政策其实是有效的,因为我们鼓励年长员工继续工作。我们有各种津贴计划,鼓励雇主聘请年长人士,包括公积金津贴等。

    工作是有的,机会是有的。但是要配合五六十岁的工人和雇主所需要的工作,需要一些工夫。

    我们需要帮助雇主调整工作,以适合年纪大的工人,也需要帮助年纪大的工人接受训练、再训练,掌握新的技能、新的领域,做新的工作。

    但要等到五十岁才开始这么做就太迟了,不容易。所以三十岁、四十岁就要继续维持自己各种技能的水平,应该去上一些提升课程,就不会渐渐落在别人后面。到五十岁时,你还有机会再上一两堂课,那你就可以去做新的工作。
  • 工作与生活平衡
    现在年轻人比较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也有一些躺平族的出现,总理怎么看?
    躺平族我在国外读过,在新加坡还没有遇到多少个。

    寻找工作与生活平衡,是可以理解,也是合理的要求。但是我们须保持竞争力,须维持雇主或者国际公司对我们的期望。以前我们为什么可以吸引投资?因为成本低,人们愿意努力,愿意拼,因为整个环境好。但是要工作与生活平衡地去拼,这跟以前就不完全相同了。其他国家的人,他们还在拼。

    职工总会时不时组织考察团到我们邻国去考察,工会领袖去了回来告诉我,大开眼界。因为这些地方的人,他们的饥饿度比我们高。年轻、肯干、很努力,并且办事能力不错。他们可能没得到最高教育水平,但是他们聪明、会学。

    我问工会领袖,你告诉新加坡会员,他们有什么反应?他说,有些会员了解,知道自己必须检讨,须多努力。但是也有一部分还是不明白,因为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别人那么辛勤努力。他们还以为,你说竞争是什么,就是外劳来新加坡工作吗?外劳工作12小时,我不能工作12小时,那你不如叫他们不要来,我的压力就减轻了。这是很严重的误会。外劳不在新加坡,不等于他们不会跟你竞争。

    我们必须维持高水平、高效率,但同时要维持工作与生活平衡,可持续在这个水平维持我们的生产力和收入、整个生活素质。我们不希望大家996,每天(从早上)9点钟(工作)到(晚上)9点钟,一个星期工作六天。中国他们也不愿意996了,所以我们不需要这么做。但千万不要去躺平或内卷,因为躺平内卷你可能站不起来了,那就完蛋了。

    我想,年轻人其实大致上是愿意工作的。他们也知道,如果你要达到更好的水平,那你就必须下一番功夫,因为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必须肯干。

李显龙总理(左二)于201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到圣诺哥发电厂向在工作的员工拜年并参观设施时,跟员工自拍留念。(档案照片)

设计星耀樟宜的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筑大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右二),向李显龙总理解释40米高的室内瀑布雨漩涡(Rain Vortex)背后的机械原理。(取自李显龙总理脸书)

大士港口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开幕,首个发展阶段的第三个泊位已启用。在大士港口控制中心内,李显龙总理(粉红色上衣)在新加坡港务集团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远程操控搬运集装箱的起重机。(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说,新加坡经济最缺乏的是员工,但是要配合五六十岁的工人和雇主所需要的工作,需要帮助雇主调整工作,以适合年纪大的工人,也需要帮助年纪大的工人接受训练、再训练,掌握新的技能、新的领域,做新的工作。(海峡时报)

有些城市保护德士生意,禁止私召车,但我国是让私召车行业提供服务,并帮助德士车主能够转进这个新行业,让他们同时可以驾德士,又可以做私召车驾驶员。李显龙总理说,这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不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我们的国民能享受到服务提升。(海峡时报)

李显龙总理认为,我国必须引进外劳和外来人才,例如医护人员,虽然有新加坡人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不足够的。图为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早上,卫生部长王乙康在与工运领袖一起走访陈笃生医院,慰问病患并感谢医护人员在佳节期间坚守岗位,不遗余力地照顾病患,并与众人一起捞鱼生。(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认为,我国必须引进外劳和外来人才,例如医护人员,虽然有新加坡人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不足够的。图为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早上,陈笃生医院医护人员一起捞鱼生。(档案照片)

美国太平洋空军的八架同款战机在本地停留,与新加坡空军部队展开空战训练。2024年3月5日,美国太平洋空军F-35A战斗机,在巴耶利峇空军基地向媒体展示飞行和降落。(档案照片)

岌巴俱乐部所在地的发展将启动南部濒水区(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的一系列转型规划。岌巴俱乐部的现址将发展成住宅区,兴建约6000个组屋和3000个私宅单位。新组屋不仅与绿地和海岸为邻,也靠近市中心及地铁环线的拉柏多公园站和直落布兰雅站。区内也将打造自然公园步道网络,公众日后可沿着海滨地带到更多公园与绿地。(档案照片)

2014年2月,李显龙总理(左)在总统府宴请约1500名建国一代,包括红头巾王亚运(右)。李总理在活动上也宣布了建国一代配套的初步内容。(档案照片)

建国总理李光耀2015年3月逝世时,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一组学生决定以写信的方式,向这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表达谢意。他们过后将所有信函集结成纪念册,并在9月16日李光耀92岁冥诞时将礼物献给李显龙总理。李总理邀请制作纪念册的南大生与他共享下午茶,之后在总统府外与他们合照,一起拍高难度的“跳跃照”(jump shot)。(取自李总理面簿)

继往开来务实睿智
巩固小国独特外交

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
以自己的方式成功,我们尽可能当好邻居、好朋友,在为他人提供价值(relevant)的同时,也谦卑做事,认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 韩咏红

对于幅员狭小、天然资源匮乏,又地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加坡而言,外交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与周边邻国,与区域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于新加坡经济持续发展、维持交通航道通畅、保证600万人口食水与粮食的稳定供应,乃至国家的存亡,都有直接且重要意义。

自从独立以来,我国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且国际空间不断扩大,和三代领导人对国际关系的掌舵有密切相关。和建国总理李光耀相比,李显龙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并非天生的外交家,但事实证明,李总理处理外交也有自己的一套。

在多年来的一次次外在考验中,李显龙以及他领导的外交团队,也把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对内对外都阐述得更清楚。

当国际地缘政治紧张上升、或中美出现严重分歧时,新加坡外交“讲原则”的特点尤为突出。为了坚持原则,李显龙不畏惧碰触尖锐课题,不论对象是外在的大国、或者是国内的舆论,虽然他的态度总是谦和、就事论事。

这一点,不像典型的政治人物,但新加坡的建国之路也是独特的。李显龙以20年的执政,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独特外交。

李总理专访问答

  • 我们的外交政策如何演变
    世界在变,新加坡也在变。我们的外交政策如何演变,哪些方面变了,哪些维持不变?
    20年前,我们都还在一种后冷战的环境,意思是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主张全球化、多边主义,人们谈论自由贸易、国际分工。弗里德曼(美国畅销作者)说世界是扁平的,我们在那个环境里繁荣。今天的世界不是扁平的,大国彼此不和,中国发挥更加主导的作用……俄罗斯和美国、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都出现了极大的紧张。

    人们的信心和自由贸易也被动摇了。他们先是谈公平贸易,意思是贸易不要那么自由了;然后他们说要考虑国家安全,这是重要的……然后他们谈在岸外包,把外包工作带回国内完成……但这听来像是贸易保护主义。再之后他们谈友岸外包,和朋友做生意。但谁才是朋友?我们正驶入一个充满纷扰的外部环境。

    新加坡国内的情况也变了。我们在这20年里越来越繁荣。我们的外交工作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人所知,对新加坡有一种敬意,那是好事。与此同时,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也更紧了。从前,外交是外交……新加坡人将外交政策交给政府去处理。

    但如今,国人的接触面很广,有互联网、社交媒体、Whatsapp、TikTok。人们出国旅行,各种各样的影响进入新加坡……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与国内局势相连。我们须适应,我们的外交政策也须调适。

    没有变的是什么?
    我们还是一个小红点,更红了,但依然小。我们依然在东南亚之中,邻国比我们大,我们的区域正在繁荣发展但面对困扰。我们依然依赖国际法、国际贸易,依赖海上交通线通畅,能够和世界上所有人沟通和做生意,取得我们的食品和物资。当所有人都在挤压彼此时,我们也须要维护我们的利益,而我们不是块头最大的一方。我们须要站稳立场,这须要大量的工作,也让外交部非常忙碌。
  • 新加坡的国家利益
    当我们谈到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时,不同人似乎有不同的诠释,我们该如何让所有人有共识?

    是时候去真正追问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意味着什么吗?
    这是个一直在持续的辩论……不只是温饱的生计问题,而是当你谈论多元种族、民主、我们制度的完整性,这类课题,所有这些都涉及国家利益,哪个更重要?当你在辩论这些问题时,你不是在辩论一个抽象的原则,比如主权对垒经济要如何衡量,而是当一个具体的问题出现,你面对着考验……这里没有公式化的答案。你必须根据每个问题、每个情况去看,然后你必须做出判断。在重大问题上,如果你必须做出决定并采取立场,人民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而政府必须将此考虑在内。但愿政府有一个经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观点,然后和国人对话,一起讨论。

    我们曾这么做,而且做了很多次。你或许已忘记,比如我在2004年接任总理前、还是副总理时,曾到台湾进行私人的非官方访问。这掀起一场争议,我必须表明立场。所以我的首个国庆群众大会上,我不仅得花时间讲解外交政策,还得针对那次访台,说明为什么我去,为什么这对新加坡重要,为什么新加坡的国家利益须要我这么做,即便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

    过去20年,还发生过其他事件,其他考验我们的时刻,而我们必须让国人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 台海危机
    台海危机是长期存在的争议点。在此背景下,请分享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中美关系起初是正面的,虽有问题但基本上仍相互合作,可如今两国关系中充满争议……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国家立场和国家利益上的根本矛盾非常深。这相信会持续很长时间,超过十年,可能20年或甚至更久。幸运的是,我们和中美两国的关系都良好。

    尽管时有磕碰,我们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新中共同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我任总理的20年里,我们也在重庆开展了第三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推动互联互通。我们也与中国签署升级版自贸协定。整体而言,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十分亲切友好。我想,他们知道我们希望跟他们有更多合作,我们并不反对他们。

    与此同时,他们知道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是华族,但是我们和中国不同。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维持一个基于国家利益的正常关系,它就不能是基于种族认同。或者,我们该怎么说—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必然有共同的历史。

    我们和多个大国都是朋友。我们希望他们有建设性地在本区域活动,帮助维持区域的安全和繁荣,美国人正在这么做。正因我们是朋友,当他们有事相求时,我们有时能帮上忙。

    譬如有一天,我们接到一通电话说:“(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见(朝鲜劳动党)金正恩总书记,你觉得他能在新加坡见面吗?”我们问:“几时?”对方说下个月。于是我们赶忙安排并举办了会议。我们所做的只是为这个场合倒倒茶,但这显示双方都能接受新加坡,我们对他们并没有不友善,他们信任我们,不只是信任我们的政策,也相信我们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 新领导人的政策
    新加坡领导人即将交接,其他国家会否借此时机在外交政策上测试新加坡?
    我不会感到意外。人们会想知道新领导人会怎么做,他们的政策是什么,个性如何,他的立场,他的强项和获得多少支持,他是否有能力沟通并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是否值得被认真对待。

    黄循财副总理对此并不陌生。他在很久以前曾担任我的首席私人秘书,随我出席过很多会议,看到我怎么工作。担任部长时,他也不时跟我一起出访。他自己也多次出访,去了美国,最近则去了法国和德国,会见了(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他们与黄循财交谈,评估他。在区域里,黄循财也会见了好几个亚细安国家的领导人

    新的领导团队必然会被测探,可能是轻微的试探,又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方可能会强硬一点,也可能不会。但我们必须预料到会被测探,并做好准备回应。不用严厉地回应,而是默默地坚守立场,让人们知道,我们虽然换了领导人,但新领导层已准备好,而原来的领导层还在,为新团队提供希望是有用的建议。

201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峰会。首次访新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左)6月10日到总统府会见李显龙总理(右)。(档案照片)

作为“全球治理小组”的召集人,新加坡多次受邀出席二十国集团(G20)会议。李显龙总理(中)去年再次应邀到印度出席会议,其间与G20领导人一同到新德里的甘地陵致敬。(档案照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左)于2022年3月30日在美国进行工作访问期间,出席华盛顿智库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对话会。时任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哈斯(右)负责主持。(档案照片)

2018年6月11日,李显龙总理(右排右五)和到访新加坡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左排左六)在会谈后共进午餐。新加坡和美国各有12名政府要员出席总统府午宴,新方代表包括副总理及社会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通讯及新闻部长易华仁、教育部长王乙康和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美国则有国务卿蓬佩奥、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白宫幕僚长凯利和总统高级政策顾问米勒等人。(档案照片)

2018年6月11日,李显龙总理(左排左一)和到访新加坡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一)在会谈后共进午餐。新加坡和美国各有12名政府要员出席总统府午宴,新方代表包括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 (不在照片中)、副总理及社会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 (不在照片中)、外交部长维文医生、通讯及新闻部长易华仁、教育部长王乙康和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 (不在照片中)。美国则有国务卿蓬佩奥、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白宫幕僚长凯利和总统高级政策顾问米勒等人。(档案照片)

2015年11月7日,李显龙总理(右起)在植物园内的餐馆Corner House,为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设私人午宴,李总理夫人何晶与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入席。午宴也为习近平此次对新加坡的19小时国事访问画下句点。(取自李总理面簿)

李显龙总理(右六)2005年7月访问美国10天,并同在纽约的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同美国公司总裁共进晚宴,向他们说明我国的最新发展,以及重造新加坡的计划。出席晚宴的有包括时任教育部长尚达曼(左四)和李总理当时的首席私人秘书黄循财(右九)。(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右二)2005年7月访问美国10天,并同在纽约的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同美国公司总裁共进晚宴,向他们说明我国的最新发展,以及重造新加坡的计划。(档案照片)

美国总统拜登(右)在白宫南骑楼,迎接到访的李显龙总理并与他合照。 (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新加坡调解公约》于2019年8月7日在新加坡举行签署仪式。我国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第一排左一起)、李显龙总理和联合国主管法律事务的助理秘书长史蒂芬·马修伊斯(Stephen Mathias)在仪式上跟与会代表合影。(通讯及新闻部提)

2022年1月25日的新印领导人非正式峰会上,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左一)和印度尼西亚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右一)在李显龙总理(左二)和印尼总统佐科(右二)的见证下,签署有关调整新加坡与雅加达飞航情报区范围的协议。

李显龙总理(右二)2010年9月访华时同夫人何晶(右一)一起,在时任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左起)和大使夫人王丽妹陪同下,从湖南长沙搭武广高铁前往湖北赤壁。(档案照片)

华语华社华族文化
始终心系始终重要

我们的华社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接近200年的历史,我们已经演变出独特的新加坡模式。

我们的价值观、社会风气,跟其他种族交流的默契,这些都是其他国家的华社所没有的。

华语、华社、华族文化,在李显龙总理心里一直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因为他小时候接受了12年的华校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华校生”,另一方面他感念我国的建国一代很多受的是华文教育,他很清楚需要用他们了解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政策,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和他们沟通,体会他们的感受。他们都是他的选民,他是他们的代议士。这是感性的。

理性上,他很清楚掌握多一种语言能带来的优势。2003年他接受《联合早报》和优频道访问时说,如果只掌握英文不懂华文,只能从一个角度看世界,不能得到一个“立体的形象”。如果能够用双语,可以看两种语文的报纸或电视节目,就会有立体的了解。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语言天分,那些在家中以英语为主要用语的孩子在学习华文时一直遭遇困难,家长也倍感烦恼。李总理在1999年主持华文教学检讨工作时,为这些学生推出以口语为主的华文B课程,与此同时在鼓励学生掌握母语方面,采取了“上不封顶”的原则,放宽修读高级华文的条件,让更多学生以较高程度学习华语。

华社方面,李总理一再强调华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出任总理那年,宗乡总会和中华总商会举行千人宴,祝贺他上任。他席间对在新加坡学好华文的大气候,以及壮大本地双语人才作了乐观的展望,并呼吁华社协助推广华文的学习,使华文成为新加坡人的一种生活用语。

李总理专访问答

  • 华社越来越多元
    华社越来越多元,您怎么看下来华社的发展?华社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关注些什么,才可以让华社多元但又不分化?
    华社向来都不完全是单元的,因为华社的定义已经把一大部分华人划分在外了。你如果没有华校背景或华文家庭背景,或没有在华社活跃,那你可能是华人,但大家都不完全把你当作是华社的一分子。所以原来新加坡华人就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当然还有Peranakan,也就是土生华人。他们跟华社的联系不一定很密切。

    现在有了新移民,有一些年轻的、双语的,有一些年纪大的,还是很传统的。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过去那个时代,哪个族群有他们的需求,华社就组织起来去应付那些需求,去为华社服务,为华人服务。所以当年新客到来了,有宗乡会馆帮助他们在这边定居下来,找到工作,有朋友、有联系、可以互相借钱、互相帮助、创办学校。这些是那个时代的。现在那个需求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宗乡会馆应该还有不少东西可以做,例如说文化方面、教育方面的活动,例如说商业方面的活动,可能跟中国某个省份联系交流,可以介绍一些人脉或者关系,这一些宗乡会馆都应该做。

    至于中华总商会,他们更早就已经现代化。我看他们每一届都有新的理事,都有年轻人,他们的事业不相同,已经不是传统的公司了。所以华社会与时俱进,也必须与时俱进。华社不可能完全一体化,总有一些已经在新加坡三、四、五代人,有些刚到新加坡,有一些可能还没有入籍,但已经身在新加坡,我们可以跟他们交易、可以跟他们交流,他们带来文化底蕴,或者商业知识,或者市场的熟悉度,我们都应该应用这些联系,为新加坡创造机会。
  • “精英”的社会,没有“精华”?
    新加坡意识是加强了,但是对自己本族语言跟文化是越来越无感了。那新加坡慢慢会变成只有“精英”的社会,没有“精华”?
    我看社会的大环境不相同,可是我不相信我们会完全失去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第一,就是语言。语言习惯改变了,现在大家都是双语教育的产品,大家都是用英语工作交流。华语还是继续应用,没有忘记,虽然不是主导语言,但是那个基础存在。如果你去中港台工作,需要用华语,你就会把语言能力提升起来,因为多用了自然就比较流利。

    有些从商的甚至还敢用华语去讨论商业契约。这个很大胆,我就不敢。不过他们能够,受英文教育的,可能是CL“B”的,可是到中国大陆、到台湾、你需要那个语言能力,只要那个语言基础在,你就可以把它恢复过来。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到中国,你头两三天,你要找词句,把字串起来,形成一个华文句子,而不是英文翻译的句子,在脑子里也很困难。可是过了两三天、一个星期之后,其实你已经习惯了,就很自然。

    我看我们可以在新加坡社会里维持华文华语的掌控能力和社会地位。在学校里,政府还是很积极地实行双语教育。而双文化课程、语文特选课程,这些在学校里还是得到学生很好的反应。每一年学生没有减少,有些还增加了。因为学生有兴趣,也有些人他们有这方面的语言能力。他们觉得我语言能力好,我学英语,可以多学一种语言。学了两种语言,以后职业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有一些还是这么做,人数没有减少。

    第二,民间的活动也很有价值。我看我们的宗乡会馆组织了很多语言、文化活动,一些舞蹈班、一些书法班、一些戏剧班,反应很好。福建会馆尤其办了很多,政府给他们那个旧的校舍,他们在那里组织,从幼稚班起,一直到初中高中都有。我去访问过他们一次,看过他们的活动,水平不错。

    早报跟南中也联办全国华文大比拼,反应很不错。昨天大决赛,我今天早上看到报纸。一方面有点失望,一方面也很兴奋。失望是因为我是南中校友,南中只排名第三,季军。但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第一名,冠军是圣加俾尔 (St Gabriel’s),你不会想到圣加俾尔会是华文教育的佼佼者,其实他们水平很不错,可以得到冠军。所以可见其实华文不只是某几所华文学校或者特选学校的特长。许多学校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这个是好的现象。

    第三,新移民不少是中港台或者原来是中港台的人,后来到外国居住、工作后到新加坡来。他们母语是华语,并且他们习惯用华语。他们来新加坡也有不少是跟本地人通婚,所以他们的家庭,很多都会用华语交流。他们的孩子,一般上华文水平应该比较没有问题,并且日后我看他们之间也应该会有一些成为“精华”,会有兴趣这么做。这个很自然的,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了解华文华语的重要,母语的重要。并且他们愿意让薪火相传,传到他们的下一代。所以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华文水平还不完全到位,但他们希望孩子会比他们好一点。我自己的家庭也这样。

    我最近去住家附近的游乐场,看到一位邻居,年轻爸爸跟他儿子,孩子也是两三岁,他跟孩子讲华语。所以我就跟他交谈打招呼。他说:“我华语其实老早还给老师了。可是现在有了小孩子,我希望他长大会讲华语,所以我花功夫尽量跟他用华语交流,使他从小就习惯听华话、用华语,以后希望他比我们的华语来得好”。

    所以我看是有希望,我们不应该太悲观。

    我是传统的华文媒体读者,每天打开报纸是打开电子报,读e-paper,电子版,因为我要看你的版面。封面是什么?头条新闻怎么样报道?哪一个是重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年轻人的习惯就很不同了。他们看视频比较多,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从视频里面,能够不能够同样地把这些各种各样的资料都抽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我看我们应该做一些调查,去了解一 下。
  • 华文传统跟华语
    讲到传承,你也是一个祖父,你在跟你的孙女交谈或者是沟通的时候,有没有用华语?
    我用华语。我跟孙辈交流完全用华语,我夫人跟他们交流就用英语,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掌握双语。

    希望是如此,可是每一个孩子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慢慢看,她们还小。
    你在过去20年一直非常努力的在推动华社的华文传统跟华语。

    那接下来4G领导层,你对他们在推动这一块有什么期望?
    我看他们跟我们的决心完全一样,他们也很了解,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华语,必须维持这个双语的优势或者双语的竞争力。下一代受华文教育的部长没那么多,但还是有的。有华文家庭背景的部长就不少了,陈振声、王乙康,好几个,还有徐芳达。他们都是华文背景出生的。所以我看他们都了解,并且他们都完全支持这个政策。我看他们会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推动它,包括交流、包括在座谈会发言、包括接受媒体访问。他们已经做得不少了,可能他们必须做得更多,让大家知道他们没有忘记这一点。
    在多使用华文方面,其实您本身是一个例子,您对华文似乎有一种情感联系。用华文的时候运用自如,是超越商业用语的。您怎么保持这种联系?
    我看他们跟我们的决心完全一样,他们也很了解,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华语,必须维持这个双语的优势或者双语的竞争力。也是要花功夫,也不容易。因为有时工作忙了,花多时间做别的东西,没那么多时间仔细看报纸或者仔细去看8视界。过后读,不成问题;要讲,那需要花一些功夫做好准备。今天要和大家交流也做了一番准备。不然的话,大家听得出你的华文生疏了、僵硬了,需要再补习了。

    语言是这样的,如果你不用它,就会流失。以前李资政经常说,他长大后才学华语,所以总要不断地维持,不然失去的话就找不回来了。他认为我年轻的时候从幼稚班读华校一直到高中,学了超过12年,甚至是15年,虽然我可能有段时间没用到华语,但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找回来。我觉得这没那么简单,但无论如何我还是继续努力。我希望大家都有这个精神。

2003年,50出头的李显龙还是副总理时,接受《联合早报》和优频道专访。当时他已获得较年轻部长及全体人民行动党议员推举为吴作栋总理的接班人、下一任总理。(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前排中)小时候接受了12年的华校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华校生”。他在南洋女中附小(现为南洋小学)、公教中学及国家初级学院念书时,成绩都名列前茅,而且品学兼优。(档案照片)

李总理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第一任赞助人。华社领袖蔡天宝说,每一次同李总理见面,他都会问起总会的会务,也密切跟进项目进展。图为大巴窑2巷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所。(档案照片)

2022年9月10日,李显龙总理(中)、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左二)、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左一)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高泉庆(右二)和前任会长黄山忠见证中华总商会大厦翻新落成。(档案照片)

2004年10月19日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联办千人宴,祝贺李显龙总理(左二)上任。(档案照片)

新加坡福建会馆属下的文化学院2014年搬往信立路(Sennett Road)5号,是尚志中学的旧址。李显龙总理说,宗乡会馆组织了很多语言、文化活动,一些舞蹈班、一些书法班、一些戏剧班,反应很好,福建会馆主办的活动从幼稚班开始,一直到初中和高中。(档案照片)

全国华文大比拼巅峰对决于2024年4月27日在榜鹅综合社区中心(One Punggol)举行,12所中小学在翻译、时事、历史、文化等知识范畴一较高低。首次晋级半决赛和决赛的圣加俾尔中学一鸣惊人,勇夺冠军。(档案照片)

《联合早报》百年报庆晚宴于2023年9月29日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右)为李显龙总理(左)献上由早报视觉部构思的特殊数码画作。作品中有李总理出生日1952年2月10日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封面;他手上拿着的则是2004年8月13日的《联合早报》,封面是他出任总理时组建的新内阁合照。(档案照片)

2019年4月7日,李总理和夫人何晶携孙女一同到新加坡植物园欣赏免费音乐会,有网民拍摄到三人席地野餐的温馨照片。照片中可见,总理夫人何晶斜躺在草坪上,李总理则用手机为孙女拍照。(取自互联网)

2010年5月11日,李显龙总理(左)连同教育部长黄永宏医生召开记者会,强调母语教育过去和将来,都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大基石,并承诺母语科目小六会考比重不会调低。(取自互联网)

显赫政治家庭背景
不意味一生无磨难

对乐龄人士,感谢你们的牺牲,你们的努力,你们的付出造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中年人,感谢你们跟我一路走来辛勤付出,带新加坡更上一层楼,并且走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

年轻人,你们前途无量。你们的条件比你们父母辈或者祖辈的条件优得多了——资源、教育、机会、世界地位。去操控它、去掌握它,发挥你们的才华,把新加坡带进一个新的世界,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跟今天完全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做得到的。
/ 何惜薇

1974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第一名的学生,完美破解了31道数学题,比第二名多了12题,但是他却决定不留校继续深造,因为在成为世界级数学家和为国效力之间,年轻的李显龙选择了后者。

李显龙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长子,但显赫的政治家庭背景没让他免受生活的种种磨难。

第一任妻子黄名扬在他30岁时因心脏病去世,留下不到两岁的长女和三个星期大的儿子。三年后,他与国防部工程师何晶结婚,并添了两个儿子。生活安稳下来才没几年,他40岁时确诊淋巴癌。

2015年1月,李显龙患上前列腺癌。幸好经过手术切除后,他顺利康复。同年3月,李光耀过世。

更令李显龙痛心的,是妹妹李玮玲医生和弟弟李显扬从2017年6月开始,透过一系列脸书贴文指责他处理李光耀故居问题上有私心,为赚取政治资本滥用总理权力。

鞠躬尽瘁,整个成年岁月都贡献给公共服务,已升级当爷爷的李总理卸任后虽然还会留在内阁当资政,但是相信他应该不再那么操劳,可以多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李总理专访问答

  • 经营社交媒体
    你在网上非常活跃,喜欢跟大家分享你的jalan jalan(走走),卸下总理职务后,会不会继续经营社交媒体?
    首先我只是一个“小红人”,跟网红相比,我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卸任之后我会继续保留我的社媒账户,也会继续上帖子。我希望新的领导、新的总理也渐渐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粉丝群。我相信他会这么做,他不一定经常去摄影,但是他的 guitar (吉他)技术还不错。
    回顾这么多年来的#jalanjalan,其实你在走街的时候想要记录一些什么?回顾时会有一些感触吗?
    华文文学里,写诗是写景、写情。(摄影)要写景比较容易,花一点时间去走走,去感觉那个气氛,了解这个地方是什么意义。然后你可以慢慢找到一个角度,让人家看了照片会说:我也去过那个地方,可是这个角度我以前没注意到。

    (摄影)写情,比较困难。因为你要写情,要拍到人的感觉、人的表情、人的内心所表露出来的心情,那你需要很仔细的观察,也需要很灵敏的反应,并且能够预测这两个人快要交流、要讲话了,我要刚刚好拍到那一个分秒,很难做到。尤其我周围都是保镖。
  • 陪陪孙女
    下来去走走的时候,也会带孙女去吗? 你接下来会不会有多一些时间陪陪孙女呢?
    希望会有。她们很乐意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很乐意照顾几个孙女,看她们长大。她们现在年纪还小,发育得很快,每次看到她们,她们已经学了新的东西,已经会用新的词句,已经会问一些新的问题。我相信以前我孩子小的时候也经历过这个成长过程,可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可能淡忘了,或者当时还太年轻,没注意到这一切。现在有第二个机会去学习孩子成长的过程,很有满足感。
  • 孩子从政
    你会鼓励你的孩子,任何一个孩子从政吗?
    如果他们不是我的孩子,而且感兴趣,我会。但他们是我的孩子,门槛就会更高。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兴趣,而我的孙女太小了。
  • 卸任之后
    总理卸任之后,有没有什么事情特别想做的? 会不会用技能创前程来报读一些课程?
    技能创前程,我累积了可能不少,至少今年有4000元的政府津贴,可能用来上摄影课程,或者AI的课程。原理上我了解电脑是怎么样运作的,也了解AI是什么一回事,但是现在先进的AI怎么从那个基本的运作原理产生,我完全不了解。我看过一些解释,但还是不了解,所以有机会就要去上课。

    另外,可能可以多读一点书,从政期间,吸收新学问的机会没那么多了,知识库就慢慢慢慢淘空了。最近我看到早报报道台湾一个老作者齐邦媛去世了,她生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还是吉林省,在最东北方,一直辗转千里,后来100多岁去世了。她90多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巨流河》,是她的人生经历。我下载了,还没有机会读。希望卸任之后有机会去读这本书。
    刚才你提到你要上人工智能课程,你有没有想过要创造一些什么人工智能应用?
    帮助部长写演讲稿,或者帮助政府部门写给媒体的回信。这些都是不简单的工作,必须要有政治意识,并且要对课题有足够的掌控,要传达什么信息、 反驳什么谬论,要用很精简的文字,两三百个字写一封信,或者一两千字写一篇人家愿意听的演讲稿。现在ChatGPT还是做不到。
  • 总结一下
    能总结一下,你那么多年的政坛生涯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不舍?
    没有什么遗憾,应该做的,我们已经做了,成绩让人家去评估,不是我的责任。

    今天新加坡是一个闪耀的小红点,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大家都以新加坡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我觉得很安慰。这些都是大家的努力所造就的,谢谢大家的努力和支持。
    在这个目前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交班,你的心情会七上八下吗? 你现在心情是怎么样?
    很平淡,拿得起放得下,能够平稳的交班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很多国家没办法准备或者准备了没办法实行。我们已经两次顺利交班,这是第三次。我希望能够一样顺利,一样平安地进行。

虽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第一名的学生,李显龙(中)却决定不留校继续深造。图为李光耀夫妇以家长身份重返剑桥大学,参加李显龙的毕业典礼。(档案照片)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显龙在财务大厦的办公室编改2003年财政预算案声明。这份预算案是我国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的一部分,以应对新的全球挑战,包括更强大的区域竞争对手和更短的经济周期。他办公桌的左角摆放着他第一任妻子的照片。(档案照片)

2023年国庆奖章颁授仪式于10月29日在宏茂桥工艺教育中区学院举行。出席仪式的李显龙总理过后在脸书贴文中不忘答谢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在活动上的帮助,还贴出自己尝试用学生手机自拍的照片。(取自李显龙总理脸书)

2017年3月5日,李显龙总理(前排右一)以宏茂桥基层组织顾问身份出席德义民众俱乐部举办的“德义乐龄慰劳日”,与年长者和志愿者近距离互动。约百名志愿者为区内200多名年长者免费理发和修指甲,向他们表达关怀。(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是新加坡第一网红,累积了百多万脸书粉丝。他2015年1月在脸书新加坡办事处现场回答公众透过脸书发出的提问。(总理公署提供)

李显龙总理(左)曾编写过数独游戏破解程式,他的编程能力受到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高度肯定。总理2016年到美国旧金山访问脸部总部时同扎克伯格会面,并从后者手中接过一份状似木制方块的独特见面礼。扎克伯格说:“为了肯定(李总理)的技术能力,我们把这件在面簿设计的艺术品送给李总理,上头刻有李总理编写的电脑程式。”(取自李显龙总理脸书)

李显龙总理2024年5月1日在滨海湾金沙大宴会厅举行的劳动节集会上发表他总理任内的最后一个重要演讲。在总结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前,他在台上向人们鞠躬致谢,1700名在场者起立鼓掌回应,场面令人动容。(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李显龙总理2024年3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亚细安—澳洲特别峰会时与树熊拍自拍照。(档案照片)

李显龙总理喜欢在社交媒体跟大家分享自己拍摄的照片,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他的#jalanjalan(走走)照片。他在卸任之后会继续保留社媒账户,也会继续发布贴文。图为李总理2020年1月3日在社媒分享自己拍摄星耀樟宜建筑的照片。(取自李显龙总理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