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场景,已是你的家常?
餐厅里,才坐下
孩子眼里已经显露不耐烦
你知道,他马上又要闹了
餐厅里,才坐下
孩子眼里已经显露不耐烦
你知道,他马上又要闹了
为了耳根清静
你把手机塞到孩子手里
这时,他的世界被屏幕占据
本地2岁至6岁的孩童中
过半的人屏幕时间都超过健康水平
网瘾少年小志和小凯的家人从前也没有料到
孩子看似无害的屏幕时间
可能对他们的人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本地约有1万7000名足不出户的隐蔽青年,当中不少人有严重的网瘾,小志是其中一个。
看似无害的屏幕时间从小就开始日积月累,逐渐侵蚀了小志的社交能力。如今17岁的他足不出户,也没有朋友,大部分时间只靠手机和电脑同外界沟通,包括跟《联合早报》记者做的这个访问,也只能隔着屏幕,用短信进行。
小志,你好!
我们可以约一个时间聊聊吗?
记者
小志
我不习惯直接与陌生人互动或者接受采访。我们可以只用文字沟通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志无法接受通话对谈,甚至连简单的短信,对小志来说也是难以跨出的一步。他仅愿意通过他熟悉的飞跃辅导员经由手机短信一来一往向记者传话,记者也只能通过他的只言片语,了解他紧锁的内心世界。
小志的家庭并不美满。母亲未婚先孕,在生下小志后把他交给外公外婆抚养。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小志来说是个缺失的角色。面对冰冷的家庭,电子屏幕让他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丝温暖。
他小学五年级开始爱上网络游戏,是他认知中,唯一能逃离各种生活压力的出口。他每天一放学就赶回家玩游戏,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不知不觉中,他面对屏幕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每天八小时的上课时间。
当时,家人还未察觉小志的异样,直到升上中学后,网络世界一步步取代了他的现实世界;网络游戏也从课后的休闲活动,成为他废寝忘食的“全天候活动”,学校这时才为他和家人敲响了警钟。
你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愿意出门?
记者
小志
我从2022年底就开始不再外出,在这之前,我喜欢和小学的同学一起出去玩。
升上中学后,小志因为家庭和别人不同,在学校受到同学欺凌。现实生活中不断叠加的压力,渐渐瓦解了小志的自信。
小志在现实世界里不断畏缩,一步步退到了网络世界里的深渊。网络游戏逐渐变得比上课、吃饭和睡觉更重要。14岁时,小志因旷课一年而被学校转介到飞跃辅导中心接受帮助。
隔年,小志因为连续六个月足不出户,正式被归类为“隐蔽青少年”,也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的社交焦虑障碍。
在最严重时,小志辍学,整天待在家中沉迷游戏,也形成了通宵用手机和电脑,白天睡觉的昼夜颠倒作息规律。
对小志的家人来说,即便发现事态严重,要狠下心来协助他戒掉网瘾,仍是个艰巨的任务。
小志的母亲曾要求外婆限制小志使用屏幕的时间,包括关闭Wi-Fi、晚上没收他的设备,以及取消他的手机网络套餐。但外婆担心不让小志上网,会让小志心生怨恨。她也因为心疼外孙童年不幸而对他特别心软,因此错过了助他戒掉网瘾的时机。
小志
我无法在现实中交朋友。我也希望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去度假屋,享受与朋友共度的时光。但对我来说,这一切很难做到。
在网上,我就能做到。在那里,人们喜欢我,我能与那些重视我的技能和游戏的人,建立联系。
他最喜欢的游戏是《无畏契约》(Valorant)和《决胜巅峰》(Mobile Legends),并常常使用网络实时通话软件Discord与其他的网络游戏同伴沟通,甚至会录制自己打游戏的视频发布到社媒平台上和陌生的网友分享。
小志
在网上,我是赢家。我网上的朋友都认为我是个好队友,并认可我打游戏的技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个失败者,我无法交到朋友。
飞跃辅导员与心理学家合作,尽可能了解小志的创伤经历,以及他深层次对爱与归属感的渴望,希望能由此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辅导员尝试通过动物辅助干预项目等线下活动,帮助小志重新融入社会。辅导员也发现小志想学习弹吉他,于是安排了吉他课程,为他创造参与面对面社交互动的机会,尝试在现实生活中重拾自信。
小志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偶尔想要独处给自己充充电。我不喜欢感到孤独,但我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很孤独。
小志也渴望自救,并曾付诸行动。为了学吉他,他勇敢走出家门,上了三四节课。遗憾的是,吉他导师因其他事务无法继续授课,四节课后,吉他课只能暂停。小志踏出家门的动力因此消失,他也再次退回到网络世界
小志仍在网瘾康复路上漫漫前行,电子屏幕成为他孤独人生中,紧紧抓牢的救生圈。要如何才能放手,对小志来说,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大部分的网瘾少年问题从很小就开始,父母有时候因忙碌或个人的问题,没有和孩子培养关系,与他们沟通。等到孩子连上学都不愿意去,或连话都不想说时,才发现是个问题。说到底,就是沟通出了问题,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他们,只能在网络世界里与别人沟通,寻找归属感和同理心。
青少年问题从过去的街头游荡,到今天电子时代在网上流连,这些孩子想要寻找的东西都没有变。那就是归属感和自主权。
大部分的网瘾青少年认为,自己在网上建构的世界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现代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存在于网络的,是父母不了解他们。
林思敏
飞跃社区服务青年部门资深社工(她的团队负责小志的辅导个案)
和许多忙碌的父母一样,小凯的妈妈丽玲(40多岁,化名)从小就把屏幕时间,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接触的一部分。
小凯一岁左右开始接触电视,在牙牙学语的年纪,电视就成为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同伴。
随着小凯逐渐成长,他的屏幕时间也逐步增加,接触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从10岁开始,小凯便会主动拿起妈妈的手机玩各种线上游戏。这时,网瘾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潜伏着,伺机。
到了13岁升上中学的第一年,小凯的母亲为了方便联络,给他买了一部手机,而这也成为母亲丽玲噩梦的开始。
丽玲对于屏幕时间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为了避免孩子深陷网络世界,她在手机里安装了家长管控应用,把手机每天的上网时间限制在三小时左右。每天临睡前,小凯也必须上交手机。
不过,电子屏幕无处不在,没了手机,小凯还能通过电视看卡通;若丽玲把电视遥控器收起来,小凯则会改为用家中的电脑上网看视频。所有的渠道加起来,单是在丽玲看得到的范围内,小凯每天的屏幕时间,至少达到五到六小时,周末甚至可能长达八九个小时。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两年,从去年年中开始,丽玲发现小凯出现不少异常行为。他像着了魔似地把大量时间花在电子屏幕上,没有求学的动力,在与家人说话时,精神也难以集中,一心只想着要拿起手机玩游戏。
到了深夜11点多,向来准时睡觉的小凯房里仍总是灯亮着,丽玲这才发现事情的严重。
丽玲
这段时间里,原本愿意晚上把手机交给父母的小凯,却总是以各种借口搪塞,尽量争取带着手机到自己的房间里。他不断坚称,他并没有通宵玩手机。
丽玲询问了周围的朋友,尝试用各种方式重新为小凯的手机添加时间限制功能。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徒劳,因为小凯总有办法进入手机应用放宽限制时间。除了手机,也有接触电子屏幕的其他渠道。作为一个必须兼顾家庭和全职工作的职业母亲,丽玲实在无法无时无刻在家监督孩子。
眼看孩子的网瘾越来越大,越来越无心向学,对生活的其他事务也提不起劲,丽玲只好带小凯寻求心理治疗。
丽玲
小凯目前接受心理治疗大约有8个月时间,丽玲也初步看到了心理治疗的成效。
如今他不至于全天手不离机,有时还愿意陪弟弟玩桌面游戏,这是过去从未有的。他甚至会主动问妈妈,周末家人有什么计划,主动想跟家人一起外出。
治疗的过程毕竟是缓慢的,孩子生活在电子时代里不可能完全不接触手机和其他电子屏幕。正如孩子努力通过辅导改变自己使用手机和电子屏幕的习惯,丽玲同样也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在收与放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在她知道的一些个案中,孩子的手机被强行拿走时,孩子可能会情绪崩溃,甚至可能产生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在极端的案例中,甚至可能对父母施暴。
丽玲不希望与孩子的关系走到不可逆转的那一步,因此选择谨慎前行。如今小凯的屏幕时间尚未能大幅缩减,但丽玲希望可以通过逐渐加强他与家人的互动,用更温柔的方式鼓励孩子,一步步把小凯从屏幕里拉回现实世界。
丽玲
小凯的案例凸显手机和网络游戏可能迅速使孩童产生一种依赖。
不少孩子的网瘾问题到了中学才会显现,但警示信号通常出现得更早。比如孩子坚持要玩游戏或看YouTube上的游戏视频,得不到电子设备就大发雷霆;在集体场合退缩到一边使用设备;说话时只围绕游戏或屏幕内容,或者在交谈时显得疲惫和分心。
如果在学前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注意到这些行为,就可以在问题升级前及时解决。在孩子上小学前,一些好的做法包括:教孩子如何在没有屏幕的情况下自我安抚情绪、鼓励他们培养电子设备以外的兴趣爱好、建立一致的家庭作息,或提供无屏幕的玩耍时间。
父母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作息、规定先完成任务再玩,确立上网的限制、规定吃饭时不能使用手机,以及父母以身作则,也自我限制屏幕时间,由此降低孩子沉迷的风险。
王明盈
CHEERS学习与心理咨询中心首席教育心理学家(负责小志的辅导个案)
小志和小凯属于较为严重的网瘾例子,一般的孩童或许不会出现如此极端的网瘾情况
但过量的屏幕时间仍有可能在你未察觉的情况下,无形地侵蚀孩子的身心发展
不只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也对孩子的身体和社交带来危害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儿发展与行为科罗颂宁医生曾主导一项研究,追踪婴儿时期的屏幕时间,并分析他们9岁时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执行力。结果显示,婴儿期接触屏幕越久,9岁时这些能力就越差。
1岁半时过度使用屏幕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成熟则会延迟,这部分区域正是负责“执行功能”的关键。 这意味着,孩子在学龄期常见的注意力问题很可能源于幼儿时期过早接触屏幕。
竹脚妇幼医院严欣颖医生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增加屏幕使用时间与一系列发育和行为问题等有关。例如,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屏幕使用时间越长,越可能导致幼儿的语言能力下降。屏幕使用也会干扰年幼的玩耍时间,降低看护者与孩子之间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并可能与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关。
严欣颖认为,电子设备如今也是孩子学习的一部分。现代小孩不可能完全避免上网,而是需要懂得平衡,管制屏幕时间,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完全不受屏幕时间干扰的时间和区域。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和不良坐姿,会导致孩子出现颈椎前倾、驼背等问题,身体协调和平衡感也会变差,甚至连简单的日常动作都变得吃力。
这些并非“长大就好”的小毛病,而是发育关键期体能锻炼缺失的后果。
冯国强
竹脚妇幼医院运动与体能医学科临床运动生理学家
为了保护下一代,全球多国已采取行动。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去年起在校园内全面禁用手机。法国自2010年已禁止学生课间使用手机,并在去年建议未满18岁禁用社交媒体。澳大利亚也规定未满16岁不可用社交媒体。中国则规定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并禁止他们深夜上网打游戏。
在本地,孩子的屏幕时间近年也成为政府聚焦的议题。黄循财总理在今年8月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中,提醒了超标屏幕时间带来的危害。他表明,政府将做得更多,协助家长避免幼童过早接触屏幕,并鼓励孩童在真实世界中学习、成长,和培养自信心。
国大医院儿童发展部门主任与高级顾问医生张尚琪副教授认为,屏幕管理必须从小开始,因为一旦孩子习惯了无限制的环境,之后再想改变将非常困难。她强调, 适当的限制并非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紧盯屏幕太久?
和孩子一起舒展一下!
注:在开始前先做热身运动,每个动作做两到三套,约40秒
许多家长在要求孩子放下手机时,常常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他们自己也离不开手机。这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比如设立家庭“无屏时间”,并主动花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用手机来换取片刻的清静。
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孩子看太多”,而是其他家庭问题引起,如缺乏亲子互动、作息不规律,以及家长照顾压力大等。
最好的“戒网”方法不是简单地断网,而是通过打开心扉与孩子面对面沟通。
严欣颖
竹脚妇幼医院儿童发展部门
副顾问医生
面对孩子沉迷网络,许多家长都深感愧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无奈表示,孩子不同程度的上网成瘾,是不少家庭面对的普遍问题,但一旦公开讨论,家长会承受巨大压力,孩子也会被贴上“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标签。
张尚琪副教授建议,家长要教导孩子如何“驾驭屏幕”,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并辨别内容的优劣。家长应和孩子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健康的使用规则。
研究发现,有些孩子在减少屏幕时间后,语言能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所改善,例如词汇量增加、更愿意和家人互动。专家也提醒,虽然屏幕不会直接导致自闭症,但对于本身就有发育迟缓或困难的孩子来说,过度使用屏幕会加剧这些问题。
这段时间
你的孩子是否也正在盯着他的屏幕?
现在是时候放下手机或电脑,和孩子聊聊天吧!
链接已复制
感谢你踏出第一步
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