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食、住、行、医、学、娱等生活切面的珍贵影像,让我们共同追溯那段承载集体记忆的旧时光。
夜晚在路边摊的矮桌椅品尝沙爹。好不好吃?小朋友的表情给了答案。
像南洋怀旧剧的场景,巴刹小贩和顾客的装扮、老式秤砣,以及背景一排参差不齐的档口,把我们带回五六十年代的旧时光。
1955年珍珠坊简陋的榴梿档,猫山王还没出现,“特别海底榴梿”“打包黄”看来都是风味淳朴的甘榜榴梿。
从擀面团、入锅,到阿嫲用长长的筷子把油条夹起,一门小生意可养活一家子。
这里白天是停车场,夜幕低垂变身小贩驻扎地,六七十年代的乌节路停车场是个小贩美食天堂,抚慰了当时多少人的辘辘饥肠。小贩中心在1978年关闭。
1983年,牛车水的小食档“龙记”,卖鱼生、猪什和猪红粥,价钱一元到两元。
1976年,谷路(Koek Road)忙碌的路边小贩。
老妇在牛车水五脚基用火炭炉煮开水,此景不再,烧黑的水壶是沉淀的岁月。
早年有电视机的人家都自装天线,直到建屋局为各组屋装上总天线后,这道风景“线”才逐渐消失。
80年代初,建屋局为家家户户钉上门牌号码,从此门牌楼层的代号,从英文字母改成阿拉伯数字。
1968年的“扫帚行动”号召全民参与住家环境清洁运动,图中“娘子军”带着扫帚浩荡出发。
1983年中秋夜,新加坡河畔烧烤、拜拜、点灯笼庆祝的人群。环境虽杂,烟火气浓。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三轮车除了载人也载货,烈日下,与罗厘一起为生活奔忙。
穿梭大巴窑的151号巴士,上车向女售票员买票,这情景你还记得吗?
早年巴耶利峇机场的航班显示屏靠地勤人员双手操作、即时更新,似乎没有机器故障的顾虑。
德士司机把中央限制区执照贴在挡风镜上。这项1975年实施的车辆管控计划,1998年被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取代。
70年代的牛车水,路边都是矮店屋,“老爷车”在那时,是出行的幸福,抬头看到的,是第一代公路收费闸门。
1963年,护士到学校替小学生打霍乱预防针,随着环境卫生的改进以及疫苗普及,霍乱渐渐绝迹狮城。
1963年,牛车水预防霍乱注射站,吸引民众涌来接受免费注射。
1959年,学生童子军出动到全岛各地,协助张贴防痨协会的宣传海报。
1964年,新加坡防痨协会流动X光车深入全岛各个甘榜、市区,为市民做体检。
小儿麻痹症是50年代新加坡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图为1958年新加坡中央医院病房的小儿麻痹症儿童患者。
60年代的中央医院,医疗人员手拿电筒,蹲下为小病患进行检查。
南侨女子学校1970年的刷牙比赛,学生一排排蹲在沟渠边刷牙,不论输赢,卫生习惯从小养成。
十四五岁的擦鞋童带着简单的装备在外“赚吃”,他们通常会在夜晚穿梭各小贩中心或食肆,为食客擦亮皮鞋,赚点零用钱帮补家用。
1956年的克拉码头,船上一大袋的货物,靠苦力扛上岸。
50年代,红头巾在首都戏院工地搅拌灰水,辛勤工作。
克罗士街附近的工地,1982年还可见红头巾在吃午餐小歇。
1958年,在牛车水经营五金和磨刀服务的工匠,靠手艺谋生。
拥有70年历史的东方戏院1991年熄灯。工人爬高张贴“不日献映”电影海报的画面,已成历史。
1984年,荷兰村的荣华露天戏院,赤膊男员工在银幕后操作笨重的放映机,确保幕前观众能够流畅观影。
1976年小学开学日,穿着整齐校服的小朋友提着小黑板,在家长陪同下,走路上学去。
70年代的路上,除了步行、搭公交,家境较宽裕的孩子,还可以乘三轮车上学。
“Zero Point”是当年校园流行的游戏,两人拉起塑胶圈串成的绳子,挑战者一关关跃过。无忧的年纪,开心写在脸上。
男孩儿的游戏——打“Goli”(弹珠)。一排弹珠,三两玩伴,互相挑战,满满童趣。
1967年小六考试成绩出炉,里峇峇利路一所小学学生紧张围在大黑板前,关注自己的未来。
1975年,看街戏的孩子,趋近台前,带一份好奇,凑凑热闹,大家一起度过童年好时光。
1984年,荣华露天戏院电影布告栏预告即将放映的电影,一张张剧照吸引民众围观。
1963年8月8日,国家剧场正式开幕,可惜因结构不安全等问题,1986年被拆除,其独特的菱形外墙建筑,成了国人的怀旧印记。
1974年,电视是刚搬入组屋的年长居民的主要消遣,大家聚在公共空间,一起看电视,一起适应新环境。
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的邵氏兄弟公司行善不落人后,1963年农历新年为老年人派米、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