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和平年代的新加坡人,或许难以想象,保卫国家领空的作战任务,可能在某个平凡的早上、下午或夜晚,悄然启动。
新加坡空军部队的F-15SG型战斗机,每天都在“看不见的战争”中,随时待命,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升空,应对任何突发的空中威胁。
这背后,是一整个团队日复一日地,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守护着确定的承诺。
活在和平年代的新加坡人,或许难以想象,保卫国家领空的作战任务,可能在某个平凡的早上、下午或夜晚,悄然启动。
新加坡空军部队的F-15SG型战斗机,每天都在“看不见的战争”中,随时待命,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升空,应对任何突发的空中威胁。
这背后,是一整个团队日复一日地,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守护着确定的承诺。
清晨,空军第507中队的二级军事专才黄春杰(右),与三级军事专才尼蒂亚南达(Nithiananda,左)出现在巴耶利峇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他们负责检查飞机拦截系统(Aircraft Arresting System),确保钩索系统能随时启用、应对战机紧急降落。
地面上的这条钢缆看似不起眼,却是战机拦截系统之一。
万一战机发生故障、飞行员煞车或液压系统失效时,要迅速将战机减速至停下,避免严重事故,在关键时刻救命,就靠它了。
每趟飞行任务之前,两人都会仔细检查缆索是否有破损,提前排除风险。
有些地方是我们肉眼难以辨认的;要是有哪个部分勾住了抹布,就代表可能有金属丝外露。
第207中队的空战军官(空中交通控制员)张延上尉(30岁,中)与空军作战与系统一级军事专才许诗倩(23岁,右),密切注视着雷达屏幕,随时为战机清空起降空域。
这个不大的空间,可说是我国空域的“大脑”之一。战斗机一接获升空命令,航管员须在短时间内协调空域,确保起飞路径畅通无阻。
即使在战机未出动,塔台也得时刻保持警戒,并向即将进场的飞行员传送必要信息,如预报云层高度、测高仪(altimeter)参数、起飞轨迹(departure profile)等。
因为紧急起飞情况不可能预先安排,所以很可能有其他飞机在附近飞行,或正准备起飞;空管员为了避免延误,须得让战斗机优先起飞,考验就在于我们须在短时间内消化从多个部门收到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正在茶水间聊天的第142中队F-15SG型战斗机飞行员黄智瀚少校(37岁,右)与战斗机武器系统军官许钊维上尉(35岁,左),突然接获紧急起飞命令,两人立即放下手中的随行杯,迅速整装,向战机奔去。
黄智瀚(右)从小就热爱飞行,迷上各类飞机模型,看遍各大航空展。他原本签约为空军工程师;但是在完成大学航空工程学课程后,黄智瀚转换兵种成为飞行员。历经多年的海外飞训,他终于回国,来到142中队。
许钊维(左)则是中学时代参加学生军空中队,之后成为正规军人。
黄智瀚说,训练中的模拟情境非常贴近实战,一旦真正动员,他们足以靠肌肉记忆完成每一个细节。
在空中,两人须应付高G力(重力)飞行,心理上也得时刻保持冷静与专注。许钊维说,他每天都锻炼身体,保持良好体魄。“这样一来,有紧急情况时才能应对。”
两人去年参与了一次民航客机疑似炸弹威胁的拦截任务;升空并确认客机无恶意后,护送客机安全降落。
我们不应该把新加坡的安全视为理所当然。军人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对外发出威慑力量。
第807中队的二级军事专才纳伦德拉古玛(Narendrakumar,35岁,左),正带领同僚挂载武器。
他们得快速完成武器安装、系统精准对接及安全检查,以确保战机在紧急出动时具备完整作战能力,又能安全起飞。
纳伦德拉古玛打趣地用华语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是装载和武装所有弹药,确保机组能成功、安全地完成任务。
紧急出动时,时间紧迫,环境也多变。我们逼真的训练,帮助我们安全有效地执行任务。
战斗机划破长空,航空摄影爱好者纷纷按下快门,捕捉这一幕。
镜头上看到的是技术的震撼、军力的展示;而镜头外看不见的更深层力量,则来自这群默默付出的空军人员。
他们或许不在镁光灯下,甚至不时还会因为战斗机噪音而面对公众质疑,却是守护新加坡天空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正是新加坡空军部队守护国家领空安全的缩影。
左起: 郑慧愈(空军维修工程师二级军事专才), 黄智瀚少校(第142中队F-15SG型战斗机飞行员), 许钊维上尉(战斗机武器系统军官), 纳伦德拉古玛(Narendrakumar,二级军事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