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平均寿命是大约84岁,根据卫生部2019年的一份报告,本地的健康寿命比预期寿命短了约10年。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在寿命的末端,将会受到病痛的折磨甚至卧病在床,无法安康地走完人生之路。这是必然的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

《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

在21世纪初,活到百岁曾被视为罕见且令人敬仰的成就;然而,在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升以及生活方式不断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步迈向这一曾经遥不可及的年龄里程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百岁以上老人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21年的估算,全世界百岁以上人瑞超过62万1000人,到了2030年左右,这一数字将超过100万。预计到了2050年,百岁人生将不再只是少数幸运儿的专利,而是广泛的社会现象。

这一趋势不仅标志着人类健康与福祉的巨大进步,也对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个人生活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职业发展路径、财务规划、家庭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如果方法得当,健康长寿实际上是可以在年纪积累的同时,身体机能保持正常,减轻社会负担的。当人们在晚年保持健康时,他们可以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不需要密集医疗护理,也可以独立生活。

袁仪婷医生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预防性保健计划主任
亚历山大医院、国大心脏中心心脏病专科顾问医生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有一个专门从事健康长寿研究的诊所,医院预防性保健计划主任兼心脏病专科顾问医生袁仪婷带领团队,尝试做不同的研究帮助人们缩小健康寿命与寿命之间的差距,让人们享受真正的健康长寿(healthy longevity)。

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境界,我们需要的“长寿生态系统”包括前瞻性的预防保健、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终身教育,以及社会的支撑系统。

袁仪婷认为,新加坡的综合医疗保健系统和前瞻性政策在发展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全岛都有的公园连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居民区步行20分钟内都有所需要的设施、活跃乐龄中心等。

“谁也不希望出现的情况是,社会上老年人占绝大多数,需要更多的养老院、住院和护理人员,这样绝对不是‘健康长寿’。”

袁仪婷鼓励定期健康筛查,就像从小开始就“未雨绸缪地存钱”,是对自己与未来的投资。(档案照片)

投资未来健康

健康长寿的追求,好比“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什么?

袁仪婷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比喻为对自己和未来的投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是一种观念的培养。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不需要从小送去做没有必要的健康筛查和测试,更不应该过度用药,不过,父母可以从小培养起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饮食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吃得健康且重视活动量。例如,一早跟着妈妈做伸展运动,饭后起身去散步,潜移默化地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孩子的本能。

至于有遗传风险基因或年纪已达中年者,袁仪婷提醒,许多疾病是可预防甚至可逆转的,只要发现得够早,预防慢性病发展成形,因此还是鼓励定期做健康筛查。她把这个比喻为“存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对我们自己的投资,就像存钱的逻辑,在我们还是个孩子时,就存下第一块钱”。

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等于“提前干预”。比如年长者最怕跌倒,所以袁仪婷会劝告年长者,身体还健康的时候,争取多做平衡练习、散步,好好监测自己的血压,别让波动的血压导致摔倒。她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年长人士摔倒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预防。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设有专科诊所,研发最佳方案来延长国人的健康寿命。(亚历山大医院提供)

推行精准预防

世上有万能长生丹吗?

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追求,历史上有不少人在寻求不死药,但这绝不是健康长寿诊所研究成立的目的。

袁仪婷医生认为,世上没有这样一颗万能的仙丹。

每个人通往健康老龄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受基因构成、生活方式选择和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相同的饮食条件下,两个服用胆固醇药物的人会有不同的降胆固醇效果。

袁仪婷认为,长寿不仅与遗传或医疗干预有关,也受生活习惯和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个人情绪与心态的左右。

现代人总有吃不完的药,为了长寿是不是还需要再去吃更多的保健品和预防性药物呢?

相对于服用各种药物和保健品,袁仪婷认为必须推行的是更精准的预防。如今,在这个领域的国际会议上,科学家、科技业和医疗保健业者都正在开发以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模型、新的生物标志物等方式,去推行各种精准的预防方式。

本地科研人员已开发了可穿戴且可伸缩的传感器,能直接通过皮肤监测生物标志物,突破传统采集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液体样本的方法,免去针刺皮肤的痛苦。(取自海峡时报)

本地正在进行药物多方利用的研究,例如评估糖尿病药物对改善衰老的效用,其他抗老研究包括可穿戴设备,探索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个性化健康监测和干预系统等。

全球各地有许多保健品的研究、对影响衰老途径的新型化合物的鉴定、对衰老疗法的研究、表观遗传学重编程等。

再者就是用于基因编辑的CRISPR技术,它或许可以对抗细胞衰老。目前,第一个获得批准的疗法是用于镰状细胞病的治疗,但成本相当高昂,程序有风险,专家也较为稀缺,仍处于很初步的阶段。

政府推行计划改变生活习惯,让国人持久长寿。超过1000家已加入健康SG(Healthier SG)计划的全科诊所在2024年2月1日启动这项计划。(档案照片)

为岁月添生命

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

新加坡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最终都会享受到良好的生活质量。

寿命只是衡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寿命。然而,健康寿命(healthspan)衡量一个人保持健康、活跃、没有慢性病或显著功能下降的时间。因此,如何缩短我们的“健康寿命差距”,成为了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健康寿命差距”?从开始出现重大健康问题到最终死亡之间的时期。在不少发达国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年龄较早,一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失智和认知能力下降的患病率也增加。

在新加坡,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可达到84岁,但不幸的是,许多新加坡人在最后10年中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或认知能力下降。袁仪婷认为,未来活到120岁未必是主流,但今天只有10岁的新加坡人,当中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人可活到100岁。 本地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每10年都在增加,2022年出生的那群孩子,预期寿命将达到83岁,比2012年的82.1岁延长0.9年,他们其中不少将活到或者接近100岁。

“因为我们拥有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尽管如此,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之中,寿命有多少年是健康、积极和充实的?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生命增添岁月,而是为岁月增添生命。”

袁仪婷认为,最大限度地延长寿命和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长寿,我们的目标是所谓的‘压缩发病率’,即缩短生命末期的疾病或残疾时间,并延长健康、活跃的岁月。”

对一个今天只有10岁的儿童来说,他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理想的百岁人生?

  • 重视身心初始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从身体还未出现任何问题时就开始保护自己,这包含了身体和心智认知的预防与储备,也要定期监测自己的各种生物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任何衰退问题。
  •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锻炼身体,以及饮食以植物为主且适量。
  • 在心理层面,持续保持强大的社交网络、重视社会参与度。同时,懂得通过正念思维纾解自己的压力情绪,还要懂得如何修复心理情绪、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去年10月,“不死运动”倡导者约翰逊(中)趁着加密货币峰会TOKEN 2049和F1大奖赛举行期间,在新加坡开了一次“不死峰会”,230至1285新元的高票价仍吸引800多人到场。(档案照片)

长寿贫富差距

健康长寿是富人的专利?

如何公平对待富人与穷人,一直是医疗保健领域的一个问题。从常见慢性病的药物到治疗费用高昂的罕见病症,总是存在争论,毕竟政府或纳税人的钱和补贴总是有限的。

根据调查,全球有五个被称为蓝区的地方,百岁人瑞最多,且慢性病最少。这五个地方是意大利撒丁岛(Sardini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马林达(Loma Linda)、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半岛(Nicoya Peninsula)、希腊伊卡利亚岛(Icaria),以及日本冲绳岛。

在袁仪婷看来,身处“蓝色地带”的人从来没有这些尖端科技的措施,却也能长命百岁。因此,她认为,只要能提前预防疾病发生,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下游治疗成本,这也是她与团队倡导的长寿理念。

我们正在努力开发可在更广的层面实施扩展的干预措施,包括社区健康计划、可以广泛推行的预防性筛查方案,以及在生活方式层面,各种不需要昂贵设备或补充剂的干预措施。

为什么要等到病发才开始治疗呢?我们希望在早期就以多学科的方式优化健康,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

亚历山大医院的健康长寿研究诊所,开放给所有超过35岁没有慢性病的人,或是介于35岁至70岁,患有慢性病但病情稳定者。研究诊所不称呼他们为“病患”而是“研究项目参与者”。

研究诊所会筛查,了解参与研究项目对象详尽的健康史,关心各种睡眠细节和健康数据,也了解每日摄取的营养和饮食习惯、非常深入的家族遗传史。诊所也为研究参与者进行体能测试,包括力量、手握力、灵活度等,也研究粪便里的微生物等,从方方面面去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测试后,由医生、科学家、健康教练、营养师、运动健康学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将给予建议,让研究参与者在锻炼、饮食等不同领域进行健康的优化,并在六至12个月之后安排随访复查,重新评估优化的效果。

健康长寿研究诊所使用个性化策略,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一套从生活方式入手的干预计划,以达到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

袁仪婷医生的
健康长寿小贴士

  • 掌握健康状况,了解潜在遗传风险
  • 得到足够的休息
  • 少吃加工食品
  • 每天做至少15分钟的运动

“锻炼对每个上班族来说都是挑战……所以即使真的时间很晚了,我也会尽量做些拉伸运动,哪怕只有五分钟。关键是我不想打破这个习惯。一旦错过一次,惰性就更容易积累,像滚雪球般,最终放弃。”

袁仪婷说,她听过最糟糕的借口就是“太忙”没有时间,还有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通货膨胀太高等。“许多新加坡人为了工作或上网刷屏时间牺牲睡眠、活动锻炼,却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健康的深远影响。”

袁仪婷书单推荐

点击书本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