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出行方便总充满想象,也最能拥抱科技与奔放的创意,然而地球已难以承受各种经济活动与出行的碳排放,绿色能源正在如何改变人类的出行需要与科技创新?未来必是电动车称霸吗?

《联合早报》编务顾问

设想2030年出产的汽车,会是怎么样的出行移动工具?

这个问题在2020年抛给了全球230位汽车巨头的关键人物,答案是:到时汽车最有可能的三大标准配置功能是高速无线网络,无线充电,以及车和车的联网互通(car-to-car communication)。

来自美国的全球最大连接器产品和系统制造商之一莫仕(Molex),在2020年做了一项“2030年的汽车会是什么样”的调查,得到的结果描绘了影响未来汽车战略和商业决策的主要趋势和技术。

这些大车企所描绘的2030年汽车技术,在2025年的今天其实已可见一二。一些图像或愿景在近年已神速发展,例如自动驾驶功能所需要的各种数码与智能科技、快速充电技术和各种新能源环保汽车的探讨。

多年来看到能源市场以及移动出行演变的蚬壳(Shell)亚洲出行业务高级副总裁陈敏毅说,人类的出行趋势(mobility trend)正为气候危机和能源的可持续,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而这些转型之路也带来新的需要和挑战。

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备的发展、实现低碳目标的策略部署,以及数码化更深透到各领域。其中发展的需要和低碳的实现需要取得平衡,才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和市场的客观条件,进而取得企业与民众的信任而愿意在能源转型上同行。

陈敏毅

蚬壳(Shell)亚洲出行业务高级副总裁

新科工程2019年推出夜间无人驾驶电动车Auto Rider,车窗灯光效果不遮挡乘客视线。(档案照片)

因地制宜布局

当智能、互联、绿色相遇,未来出行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日常?

研究人类出行趋势的行家都认为,未来的出行将更加智能化、互联化和绿色化。这包括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和自动驾驶公共交通工具将成为现实。

车辆将通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实现互联,这会优化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共享出行模式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发展都为实现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不断变暖对地球的冲击。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约六分之一。

陈敏毅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以蚬壳作为一家大规模能源公司在出行业务上的经验,就是在协助各地实现低碳出行的布局上不仅要多些客制化,更要因地制宜,才能让各市场的客户都能感受到便利、有所选择和信心。

蚬壳与保时捷合作,在新马泰路上设50多个高速充电站,方便三地居民往返。(取自保时捷马来西亚网站)

提供便利和选择,是引导和促进能源转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转型过渡期,需要提供不同选择来增加人们的信心和配合度。

例如提供不同的充电速,因为不是每个市场都有条件做快速充电,也不是所有客户都负担得起。

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电动汽车出行政策,蚬壳目前在80多个国家拥有的约4万6000个加油站,也陆续增设充电站。考虑到充电需要时间,加油站也扩大为一站式的生活品与小吃零售站

“例如在新加坡等着充电时,可以享用一杯咖啡和三文治,在马来西亚可以买椰浆饭,在泰国可以买泰式冰奶茶。”

公司也通过它的数码应用,让客户可随时查找蚬壳在新加坡的哪些油站、邻里设有充电桩。公司在大约一年前标到了建屋发展局的其中一个充电项目,可为新加坡北部和东北部市镇,在未来几年提供大约5000个充电桩。

蚬壳也与保时捷合作,在衔接新马泰的路上投设了50多个快速充电站,让开电动车的三地居民,能安心地来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据报道,附有饮食服务的充电站,每次充电时间平均不超过25分钟,证明了长途跨境电动车旅行是可行的,并可做到速度与便捷兼备。

新加坡在2023年世界能源三难困境指数报告中取得70.1分。图为位于我国北部的圣诺哥发电厂,照片摄于2023年10月。(何炳耀摄)

克服能源三难

新加坡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陈敏毅说,“在讨论能源课题时,必须认识到我们始终需要应对能源三难困境(Energy Trilemma),即如何在能源安全、能源可负担和环境可持续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他认为,要做到正确的平衡,关键是要以各国政府和民众都能接受的速度推进。

世界能源理事会自2010年起就做能源三难困境指数,评估约130个国家在这三难方面的平衡度并发布报告。

“新加坡的形势并不错。” 陈敏毅这么认为,他举我国的电动车政策为例说:“我们正在以适当的速度推进,并没有操之过急。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技术的发展,并且制定支持国人基本需求的正确政策。这些需求涉及到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性,并且关乎负担得起的价格。这是非常重要的点。因为一旦我们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能源安全,我们还需要确保价格是可负担的,同时也不能等到太迟才开始解决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位于泰国罗勇府的工厂于2024年7月4日正式竣工投产,比亚迪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当天也在工厂下线。(路透社)

电动车正领跑

电动化席卷全球,能源转型如何多方并进?

新加坡要在204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汽车愿景:

要实现净零排放,电动汽车无疑是当前能源转型的领跑者。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拥有量将达3.8亿辆。中国、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市场正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这当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力汽车)超过680万辆;欧洲则计划到2035年全面禁止燃油车销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去年7月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主战场,产销量连续九年居全球首位,2023年实现销售95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60%。

陈敏毅注意到,中国自2016年就有非常明确的电动车政策。

去年12月25日,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在朝阳区启用一座集光伏、快充、无线充电及智能机器人充电的绿色充电站。(新华社)

中国所做的不仅仅是关注消费者需要,还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动车制造业也支持电池技术制造商,是一个非常有计划的做法,并允许创新和不同想法浮现。

现在中国的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超越了美国特斯拉。

一些国家也在探索多元化的能源转型路径,包括氢能发电和氢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生物燃料,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

新加坡已宣布将投资约10亿元在裕廊岛多兴建一个具备氢气发电功能的天然气发电厂,预计2029年投入运作,是同类电厂中规模最大的,发电量至少达600兆瓦,可为约86万4000个四房式组屋供电一年。

马来西亚在2023年推出的“氢能经济与科技蓝图”,着重协助国内企业发展氢能经济,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绿氢出口、205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绿氢出口国。在东马的砂拉越首府古晋,目前已经有中国制造的氢能巴士穿梭街头。

陈敏毅说,氢能源也是蚬壳一直在关注和评估的一个领域,不过在出行方面目前这种新能源更适用于较重型的车辆如巴士,不如电动车普及。

欧洲部分国家已可通过灯柱充电,蚬壳收购的ubitricity公司在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提供此服务。(取自ubitricity官网)

利用灯柱充电

未来电动车充电还能多方便?

全球电动汽车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电池技术的瓶颈、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问题,都对这新能源车的推广构成挑战。

但电动车的发展势不可当,陈敏毅预计电动车电池将会日新月异,且走向更小巧耐用。未来充电也会越来越便利,更多人可在公共场所为车子充电。

全球目前约有50%的电动车充电是在住家或商业场所进行(at home or in businesses)。另外35%是公共充电点,15%是车队公司的充电设备(in fleet companies)。陈敏毅预计未来10到20年,公共充电的占比将增加到约45%,家用充电下降到约30%,其余是在车队公司的设备。

在欧洲一些国家,人们已可利用灯柱的充电装置充电。蚬壳近期收购的英国ubitricity公司,就在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等欧洲市场提供灯柱充电服务(lamppost charging)。

陈敏毅说:“因为我们意识到许多客户没有家用充电设施,而在英国最方便的方式其实是把车停在路旁,利用灯柱的充电装置给车充电,客户可以把车停在那儿过夜充电,第二天开走,支付一些停车费和少量电费。这些都是我们尝试提供的创新方案,同时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学习他们的充电技术与服务经验。”

然而电池本身也有环保问题,太阳能充电是可行方案。

蚬壳淡滨尼服务站是新加坡首批太阳能驱动的绿色电动车充电站。(取自蚬壳官网)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与蚬壳及本地企业Eigen Energy合作,在淡滨尼、白沙以及湖景的三个现有蚬壳油站,设了三个由太阳能板供电的高速充电桩。这些太阳能板是设在这些油站,以及其他34个蚬壳油站的屋顶上,使充电也是利用绿色能源。

电池便利化的追求也催化了电池更换(battery swapping)方案,尤其是对两轮的电动车而言。

蚬壳正在与不同的设备制造商(OEM)合作,包括中国的比亚迪、韩国的现代,以及德国的马赛地奔驰等公司,并向它们学习电池更换等充电技术。

2023年3月,汽车代理商合发、台湾电单车电池供应商Gogoro与送餐平台foodpanda合作展开电动电单车换电池试行计划。(合发提供)

公司最近与合发(Cycle & Carriage)以及台湾电单车电池供应商Gogoro合作,在新加坡的蚬壳杨厝港服务站首次推出电动电单车和电动滑板车的电池更换站,并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在全岛的其他蚬壳服务站设立更多的电池更换站。

陆路交通管理局是早在2022年批准Gogoro的监管沙盒申请,允许这家业者在本地展开更换电池的试行计划。根据Gogoro、合发以及送餐平台foodpanda在隔年推出的合作计划,三方会展开一年的试行计划,由合发和Gogoro分别提供20辆电动电单车和100个可更换电池,让一些送餐员骑用。

无论是供两轮或四轮用的电池更换,陈敏毅说,实行起来要考虑场地和空地局限,也要考虑许多人排队更换电池等问题。关键是,每一种选择或方案都须因地制宜,视地方和特定市场而定。

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电动车及AI技术的竞争将加剧。(路透社档案照片)

减碳超越政治

地缘角力下,还能同心协力吗?

能源转型关乎环保,然而这全球大工程也卷入了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博弈,尤其是有助公路交通减排的电动车技术,包括其中的人工智能开发,竞争必越演越烈。

谈到地缘政治对能源转型合作的影响,陈敏毅说,减碳是一个超越任何公司和任何国家的议题,不管政治如何,他和公司都非常坚定支持这能源转型。

对我而言,这是关乎我们如何继续支持减碳和能源转型进程。无论涉及到什么样的政治因素,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议题和进程,是一个地方决定(Local Decision)。因为每个市场的客户是地方性的,公司开展业务的方式也要依据地方情况。

2024年5月,当时的拜登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高至100%。今年1月,拜登政府在20日下台前,再对英伟达等公司的人工智能晶片出口实施新一轮限制,防止先进技术落入中国和俄罗斯之手,也把人工智能的研发集中在友好国家,促使全球各地的企业采纳美国标准。

与此同时,能源转型也促进了国际合作。许多国家和企业正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立绿色供应链。欧盟与亚洲国家之间在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现代汽车集团合作,研发电动汽车制造解决方案,也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展开研究。

蚬壳则除了跟保时捷合作在连接新马泰的大道上设立充电点,也在2023年同比亚迪合作,在中国深圳设立和经营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充电站。

蚬壳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位于深圳,距机场2.5公里,设258个快速充电终端,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30万度,专供充电。(蚬壳提供)

政策到位有助推进
技术变革

能源的未来在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是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能源与环保专家都认为,全球共同努力,明智地应用这些自然资源,可以帮助地球保持绿色。

陈敏毅负责亚洲区域的出行业务增长,此前,他是蚬壳全球移动出行网络高级副总裁,推动了公司在全球加油站及充电网络的扩张和韧性建设,包括企业收购和电动出行基础设施发展。

他说,人类减碳之路必会持续,电动汽车作为这过程的一部分也会继续演变。问题只是不同市场的时机和准备程度,公司探讨和协助提供的减碳方案更要客制化和地方化是必然的。

在亚洲,除了中国,新加坡也是交通行业进行能源转型的领头羊。在陈敏毅所负责的所有市场中,无论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甚至中国,它们在能源转型上都处在不同的发展节奏。

重要的是,政策必须到位,因为当政策就绪时,我们就能够进行技术变革,也可以和有信心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然后共同前进。

陈敏毅书单与影视
推荐

点击书本查看详情
  • 反脆弱

    纳西姆·塔勒布

  • 柏青哥

    李珉贞

点击海报查看详情
  • 费德雷尔:
    最后的12天